《中醫詞典》解釋「赤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赤疹
赤疹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清代醫家葉桂(天士)所著之《臨證指南醫案》,指麻疹病程中皮疹色澤鮮紅焮艷之表現。其特徵在於疹點分布密集,色如丹朱,觸之或有灼熱感,多伴隨高熱、煩渴、舌質紅絳、脈象洪數等陽熱證候。此證反映體內熱毒熾盛,邪氣外透肌表之病機,屬麻疹發展過程中「血分熱盛」之象。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赤疹之成,多因外感時行疫毒(麻疹病毒),內蘊肺胃,化熱化火,燔灼營血所致。熱毒鬱於血分,外發肌膚,則見疹色鮮紅;若熱勢亢盛,煎灼津液,可致疹點融合成片,甚則轉為「麻疹紫黑」之危候。其病位主要在肺、胃、心包,與溫病「衛氣營血」傳變中「營血分」階段相關。
鑑別診斷
- 白疹:疹色淡紅或蒼白,多屬氣分濕熱鬱蒸,或正氣不足,透發無力所致,病機偏於氣分濕滯,與赤疹之血分熱盛有異。
- 麻疹紫黑:疹色紫暗或發黑,為熱毒壅滯血絡,瘀血內結之象,提示病情深重,易見神昏、抽搐等變證,較赤疹更為險惡。
中醫辨治要點
赤疹治療以清熱涼血、解毒透疹為原則,常用方劑如 化斑湯(石膏、知母、玄參、犀角等)加減,或 清營湯 合 犀角地黃湯,重用牡丹皮、赤芍、紫草等涼血活血之品。若兼見氣分熱盛,可佐以石膏、連翹;若疹透不暢,酌加升麻、葛根以助透發。
古籍論述
《臨證指南》強調赤疹與熱毒深淺之關聯,指出「疹色紅艷者,熱在血絡」,提示需辨明熱毒是否兼夾濕濁或陰傷。後世溫病學派如吳鞠通《溫病條辨》進一步闡發,將赤疹歸於「血分證」範疇,治法注重「涼血散血」與「透熱轉氣」並行。
赤疹作為麻疹病程中的特定表現,其辨證須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以判斷熱毒之輕重及傳變趨勢,為中醫溫病學及兒科診療中的重要證候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