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十科詳解:古代醫學分科體系探微

十科源流與制度背景

金代太醫院創設的醫學十科分類體系,是中國古代官方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的重要制度架構。此分科法反映了當時醫學專業化的發展程度,將龐雜的醫術知識系統化為十個專科領域,分別為:大方脈、小方脈、風科、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折傷、金瘡、書禁。太醫院以此為考核基準,對太醫及醫學生進行專業評鑑,並依其表現實施升降賞罰,體現了金代醫學教育的嚴謹制度。

各科專業範疇考釋

大方脈:成人內科之總稱,主要診治成人臟腑經絡諸疾,涵蓋傷寒、雜病等範疇。其理論基礎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為核心,辨證體系包括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

小方脈:又稱"少小科",專攻小兒疾病診療。因小兒脈象特異、病因病機與成人迥異,故獨立成科。內容涵蓋小兒驚風、疳積、痘疹等,發展出"望指紋"等獨特診法。

風科:專治風邪所致疾病,包括中風、痹證、癲癇等。風為百病之長,此科重點研究風邪致病特點及治療方案,涉及內風、外風之辨。

針灸科:以針刺艾灸為主要治療手段,理論基礎在經絡學說。包含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時空針法,以及各種補瀉手法,是十科中非藥物療法代表。

口齒咽喉科:負責口腔、牙齒及咽喉疾病,如口瘡、牙宣、喉痹等。發展出獨特的含漱方、吹喉散等局部用藥技術。

眼耳科:專治目疾與耳病,如雲翳、雀盲、耳鳴等。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故治療多從肝腎論治。

瘡腫科:相當於外科,處理癰疽瘡瘍等體表病變。重視辨膿之成否、瘡形色澤,發展出刀針排膿、藥線引流等外治技術。

折傷科:專治骨折脫臼等損傷,為古代骨傷科前身。運用夾板固定、手法復位及內服活血化瘀方藥。

金瘡科:處理金屬利器所致創傷,包括戰傷急救。重視止血、防風(破傷風)及創口處理,發展出金瘡膏、生肌散等特效方。

書禁科:最為特殊的一科,內容涉及祝由、符咒等心理療法,兼及禁咒止血等民間醫術。此科保留上古巫醫遺風,在官方醫學中佔一席之地,實屬罕見。

分科制度的醫學意義

十科分類體現了金代醫學的專業化程度,各科皆有相應理論體系與技術特色。此分科法不僅便於醫學教育與考核,更促進各專科技術的縱深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十科之間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滲透,如針灸科醫師需通曉經絡,而大方脈醫家亦需掌握基礎外科技術。這種專精與通博並重的特點,正是中醫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