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六字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十六字訣詳解
十六字訣,又稱「十六錠金」或「一秤金訣」,為傳統氣功與內丹術之基礎功法,源自道家養生典籍,如《赤鳳髓》、《養生秘錄·中黃內旨》及《脈望》等均有記載。其核心要訣為: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此十六字凝練內煉之精要,結合呼吸、意念與氣機導引,旨在調和陰陽、疏通經絡,進而達到養生延年之效。
功法解析
-
一吸便提
- 呼吸與氣機升降:以鼻深吸氣時,配合意念引導「清氣」上行,同時收縮會陰(即「提肛」),使氣機沿督脈上升。此動作暗合「小周天」運行中「吸舐撮閉」之原則,強化任督二脈的氣血循環。
- 中醫理論:肺主氣司呼吸,透過深吸氣激活宗氣,推動氣血運行;提肛則能固攝腎氣,防止元氣下泄。
-
氣氣歸臍
- 意守丹田:吸氣後,將氣息導引至臍下丹田(關元穴附近),使後天之氣(呼吸之氣)與先天之氣(腎中元氣)交融。
- 中醫理論:丹田為「性命之根」,屬「氣海」所在,為三焦氣化之樞紐。氣歸丹田可溫養臟腑,培補元氣。
-
一提便咽
- 吞津與氣化:提氣至頂(百會)後,緩緩咽下口中津液(又稱「玉液」),意念隨之下降至丹田。此步驟結合「金津玉液」之說,透過吞咽動作激發任脈氣機。
- 中醫理論:津液為腎精所化,咽津能滋陰降火,助「心腎相交」;《黃庭經》亦言「漱咽靈液災不干」,強調津液對五臟的濡養作用。
-
水火相見
- 陰陽交泰:氣降丹田時,心火(離卦)與腎水(坎卦)透過氣機調和而相交,形成「既濟」之象。此為內丹術中「取坎填離」的基礎功夫。
- 中醫理論:心屬火、腎屬水,水火相交方能維持「陰平陽秘」的生理平衡。《周易參同契》云:「坎離冠首,光耀垂敷」,即指此理。
典籍記載差異
不同文獻對十六字訣的表述略有出入,例如《脈望》版本強調「氣氣歸臍」後需「閉氣存想」,而《養生秘錄》則注重「咽津灌溉五臟」。然其核心皆不離「呼吸導引、丹田培元、水火既濟」三大原則,體現道家「形神共養」與中醫「氣血調和」的共通理念。
此功法簡約而深奧,長期修習可助氣血周流、強固根本,為傳統內煉文化中實踐「治未病」的具體方法之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