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脈

十脈為中醫經絡分類名詞,出自《素問·氣穴論》:「……內解瀉於中者十脈。」唐代醫家王冰註解此句時指出:「……五臟之脈,左右各五,故十脈也。」意指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所對應的經脈,左右各有一條,合計十條經脈,故稱「十脈」。

十脈的構成

十脈具體指五臟所屬的經脈,包括:

  1. 手太陰肺經(左右各一)
  2. 手少陰心經(左右各一)
  3. 足太陰脾經(左右各一)
  4. 足厥陰肝經(左右各一)
  5. 足少陰腎經(左右各一)

此五臟經脈左右對稱分布,共計十條,構成「十脈」的基本概念。

十脈與氣血運行

在中醫理論中,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五臟經脈尤其與人體的生命活動密切相關。《靈樞·經脈》強調:「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十脈作為五臟經脈的總稱,其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臟腑功能的平衡。

十脈與針灸治療

《素問·氣穴論》提及「內解瀉於中者十脈」,意指通過調理十脈可疏通內在氣機,達到治療效果。臨床上,針灸常取五臟經脈的特定腧穴,如肺經的太淵穴、心經的神門穴、脾經的三陰交、肝經的太衝穴、腎經的太谿穴等,以調節臟腑功能。

十脈與臟象學說

中醫臟象學說認為,五臟不僅是解剖器官,更包含其對應的生理功能系統。十脈作為五臟經脈的總稱,反映了臟腑與經絡的整體聯繫。例如:

  • 肺經主氣,與呼吸、衛外功能相關。
  • 心經主血脈,與神志活動相關。
  • 脾經主運化,與消化吸收相關。
  • 肝經主疏泄,與情緒調節相關。
  • 腎經主藏精,與生長發育相關。

十脈的氣血盛衰,可通過脈診察知,如《難經》所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

十脈與五行理論

十脈亦對應五行學說:

  • 肺經屬金
  • 心經屬火
  • 脾經屬土
  • 肝經屬木
  • 腎經屬水

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進一步影響十脈之間的氣血調節,如肝(木)鬱可犯脾(土),心(火)旺可刑肺(金)等,體現中醫整體觀的辨證思維。

綜上所述,十脈作為五臟經脈的統稱,不僅是中醫經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上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