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三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三丁
病名,首載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丁」與「疔」相通,為中醫外科範疇之疔瘡疾患,共分十三種,各具特徵與病理表現。其發病機理多與熱毒蘊結、經絡阻塞相關,或因外感邪毒,或因內生火熱,導致氣血凝滯,發為疔瘡。
十三丁之名目如下:
- 麻子丁:形如麻粒,色赤而堅,多因風熱毒邪客於肌膚所致。
- 石丁:堅硬如石,皮色不變,屬寒毒凝滯之證。
- 雄丁:發於頭面,腫勢急劇,色赤焮熱,屬陽證,多因心火上炎。
- 雌丁:發於下肢,腫勢緩慢,色暗微痛,屬陰證,多因濕毒下注。
- 火丁:瘡頭焦黑,周圍赤腫,灼熱疼痛,為火毒熾盛之象。
- 爛丁:瘡面潰爛流膿,腐肉不脫,多因濕熱蘊蒸。
- 三十六丁:泛指多發性疔瘡,遍佈周身,毒勢散漫。
- 蛇眼丁:生於指甲旁,形如蛇眼,色紫脹痛,屬肝經毒火。
- 鹽膚丁:瘡面泛白如鹽屑,伴滲液,多與脾濕有關。
- 水洗丁:瘡周水腫明顯,觸之濡軟,屬濕毒流注。
- 刀鐮丁:瘡形狹長如刀割,邊緣銳利,多因金創染毒。
- 浮漚丁:瘡頂凹陷如漚,周圍浮腫,屬氣血不足,毒邪內陷。
- 牛拘丁:腫硬如牛頸皮革,色暗難消,為痰瘀互結之候。
證候特點:十三丁初起多先發癢,繼而轉痛;先見熱象,後見寒戰,熱退則寒慄;常伴四肢沈重、頭痛、心驚、目眩等全身症狀。若見嘔逆頻作,提示毒邪內攻,臟腑受損,病勢危重,古稱「疔毒走黃」,屬難治之候。
歷代醫家對十三丁之論述,除《千金要方》外,亦見於《外科正宗》《醫宗金鑒》等典籍,並根據疔瘡形態、病位及兼證進一步辨析,如「紅絲疔」、「疫疔」等,皆可參詳。各類疔瘡治法迥異,或需清熱解毒,或需溫散透膿,或兼活血化瘀,臨證當細辨其因,不可一概而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