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三鬼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三鬼穴考略
源流與命名
十三鬼穴乃中醫古籍所載治療精神疾患之特殊穴組,首見於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其命名緣由,實根植於古代醫家對精神疾病之認識體系。古人觀癲狂、癇證等疾作時狀若鬼神附體,遂以"鬼"為喻,將臨證效驗之十三要穴冠以"鬼"名,合稱"十三鬼穴"。
此說雖含神秘色彩,然實質乃古人對精神異常現象之形象化表述,非真謂鬼神作祟。歷代醫籍如《針灸大成》、《類經圖翼》等皆有轉載,惟穴位次序與個別穴名略有出入,反映臨床應用之演變。
穴位組成與定位
今考十三鬼穴之組成,依《千金要方》為本,參酌後世醫家經驗,確定如下:
- 人中穴(鬼宮):鼻下唇溝上1/3與下2/3交界處,屬督脈要穴。主治癲狂癇證、昏迷、中風等神志病變。
- 少商穴(鬼信):拇指橈側,距指甲角0.1寸,為肺經井穴。擅瀉肺熱,開竅醒神。
- 隱白穴(鬼壘):足大趾內側,距趾甲角0.1寸,屬脾經井穴。能健脾寧心,安神定志。
- 大陵穴(鬼心):腕掌橫紋中點,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為心包經原穴。主調心神,治癲狂喜笑不休。
- 申脈穴(鬼路):外踝直下凹陷中,屬膀胱經,通陽蹺脈。主治癲癇晝發,有調節陰陽之效。
- 風府穴(鬼枕):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下緣凹陷處,督脈要穴。祛風瀉火,醒腦開竅。
- 頰車穴(鬼床):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咬牙時肌肉隆起處,屬胃經。治牙關緊閉、癲狂罵詈。
- 承漿穴(鬼市):頦唇溝正中凹陷處,任脈與胃經交會穴。安神定志,治癲癇口噤。
- 勞宮穴(鬼窟):掌心第2、3掌骨間,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心包經滎穴。清心瀉火,寧神除煩。
- 上星穴(鬼堂):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屬督脈。清頭目,寧神志,治癲狂頭痛。
- 會陰穴(鬼藏,男)/玉門頭(鬼藏,女):男子為會陰(前後二陰間),女子為陰蒂上方。均屬任脈,調神醒腦。
- 曲池穴(鬼腿):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合穴。清熱瀉火,治狂躁不寧。
- 海泉穴(鬼封):舌下繫帶中央凹陷處,奇穴。刺血可治癲狂失語。
理論基礎與配伍
十三鬼穴之組方,深合中醫臟象理論與經絡學說。其配伍特點有三:
其一,多取井穴與原穴。如少商、隱白為井穴,大陵為原穴,蓋因井穴主神志病變,原穴調臟腑根本。《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此十三鬼穴取原之理也。
其二,重視任督二脈。人中、風府、上星屬督脈,承漿、會陰屬任脈,體現"督脈入絡腦"、"任脈為陰脈之海"之理論,通過調節陰陽經氣以安神志。
其三,上下相配,遠近結合。從頭部人中、風府,到四肢少商、曲池,乃至末端隱白,形成全身調控系統,符合《內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治療原則。
臨床應用機理
從現代中醫學角度析之,十三鬼穴治療精神疾患之效,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 調神醒腦:督脈諸穴如人中、風府直接影響腦府功能,配合心包經勞宮、大陵,共奏安神定志之功。此與《素問·脈要精微論》"頭者精明之府"之說相合。
- 瀉火除痰:取少商、曲池等穴清瀉肺胃之火,隱白健脾化痰,承漿和胃降逆,體現"癲狂多屬痰火"的病機認識。
- 平衡陰陽:申脈通陽蹺,會陰連任脈,配合其他穴位共調陰陽,符合《難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旨。
- 開竅啟閉:頰車治牙關緊閉,海泉療舌強失語,體現"開鬼門"的治療思路。
歷代醫家應用此組穴位時,多採用刺血法或強刺激手法,如《針灸大成》載:"鬼宮入三分,鬼信出血,鬼壘入二分...",此類手法具強烈醒神開竅之效,符合"盛則瀉之"的治療原則。
古今應用演變
十三鬼穴之應用,隨時代推移有所發展:
唐代以前,主要用於癲狂、癇證等重症精神疾患。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開始注重配穴的靈活運用。至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已將部分穴位轉用於中風、昏迷等症。
現代臨床除傳統精神疾病外,亦擴展至:
- 神經衰弱、失眠等輕度神志病
- 癔病性失語、癱瘓
- 戒毒綜合徵
- 某些腦病後遺症
針刺手法亦趨多樣,除傳統瀉法外,可根據虛實採用補瀉兼施或電針刺激。然其核心治療理念——通過多經脈協同調節神志活動——始終未變。
十三鬼穴作為中醫治療神志病的特殊穴組,其理論基礎深厚,臨床療效確切,體現了古人對精神疾病認識的獨特視角與豐富的治療經驗,值得深入發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