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三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十三科詳述
十三科之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醫學分科制度中,"十三科"為重要分類體系,其源流可追溯至北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太醫院首度將醫學劃分為十三科:大方脈、風科、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傷折、金瘡、書禁。然此分類於元豐改制後即回復九科之制,存在時間甚短。
元代承襲此制,太醫院正式確立十三科為: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針灸、祝由、禁。元代醫政嚴格規定:"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足見其專業化程度。
明代初期沿襲元代十三科制,但科目有所調整: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針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至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改制為十一科,標誌著此分科體系之重大變革。
各科專業範疇詳解
大方脈
主攻成人內科諸疾,涵蓋五臟六腑失調所致病症。醫者需精通《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擅長脈診與方劑配伍。治療範疇包括脾胃病、肺系疾病、心系疾病等內科雜症。
小方脈
專治小兒疾患,又稱"兒科"。因小兒體質特殊,診法重視望診(如望指紋)與聞診。重點處理小兒疳積、驚風、痘疹等兒科特有病證,用藥講究劑量輕靈。
婦人科(明代)/產科(元代)
專司女性經、帶、胎、產諸疾。元代稱"產科",明代擴展為"婦人科"。涵蓋月經不調、帶下病、不孕症及妊娠產後調理,重視衝任二脈與肝脾腎三臟關係。
風科
專治風邪所致疾病,包括中風、痹證、眩暈等。強調"風為百病之長"的理論,分內風、外風辨治,擅用祛風藥與熄風法。
瘡瘍科(明代)/金瘡腫科(元代)
處理外科感染性疾病,元代稱"金瘡腫",明代改為"瘡瘍"。治療癰疽瘡瘍、丹毒等,重視托毒排膿、消腫生肌之法,內服外治並重。
眼科學
專攻目疾,理論基礎為"五輪八廓"學說。治療內障、外障諸眼病,包括針撥內障等手術療法,並重視內服藥與外點眼藥配合。
口齒科
主治口腔與牙齒疾病,如口瘡、牙宣、牙疳等。強調脾胃與口腔關係,常用清胃瀉火、滋陰降火等法,並發展多種外治技術。
咽喉科
專治咽喉部疾病,如喉痹、乳蛾、喉癰等。重視"咽喉為諸經之會"理論,治療強調通利咽喉、清熱解毒,發展吹藥、含漱等特色療法。
正骨科(元代)/接骨科(明代)
專攻骨折脫臼等傷科疾病。元代稱"正骨",明代改"接骨"。以手法復位為主,輔以夾板固定,強調"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
金鏃科
處理金屬利器所致創傷,重視清創止血與預防"金創痙"(破傷風)。發展多種金瘡藥與生肌收口方劑,體現中醫外科特色。
針灸科
以針刺與艾灸為主要治療手段。理論基礎為經絡學說,強調"得氣"與補瀉手法。治療範疇廣泛,從痛症到內科雜病均有良效。
按摩科
明代新增科目,以推拿手法調理疾病。通過經絡穴位推拿達到疏通氣血、調整臟腑功能之效,尤擅長小兒推拿與傷科推拿。
祝由科
特殊治療體系,結合心理療法與符咒祝禱。源自上古巫醫傳統,通過語言暗示與儀式行為調節患者心神,多應用於情志疾病。
禁科
元代特有科目,涉及禁咒療法與特殊禁忌。與祝由相似但更強調"禁制"之法,包含某些民間醫療實踐,後世逐漸式微。
學術特點與臨床意義
十三科分類體系反映中醫學術之專業化發展,各科既有獨立理論與技術體系,又共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基礎理論。此分科制度:
- 體現"專科專治"理念,促進各領域技術深化
- 保持整體觀念,各科治療均遵循辨證論治原則
- 反映中醫臨床實踐多樣性,內外治法並重
- 顯示中醫對特殊人群(如婦人、小兒)的個體化診療思維
從元代嚴格要求醫者必須精通至少一科,可見當時醫學教育已具相當專業化水平。十三科制度雖後世有所變革,但其專業分類思想對中醫專科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