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三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三竅詳解
十三竅概述
十三竅為中醫理論中人體重要孔竅之總稱,乃人體與外界溝通、物質交換及氣機出入之門戶。此概念源自《黃帝內經》「九竅」理論之擴展,後世醫家結合臨床實踐,逐步發展為十三竅學說。十三竅不僅是解剖結構,更是氣血津液運行、臟腑功能外現之重要通道。
十三竅具體分類
上七竅
- 目竅(雙眼):肝之竅,主司視覺。《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與肝關係最為密切,肝血充足則目能視。
- 耳竅(雙耳):腎之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耳…在竅為耳。」耳聰與否反映腎精盛衰。
- 鼻竅(雙鼻孔):肺之竅,《靈樞·脈度》言:「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鼻為呼吸之門戶,亦屬宗氣出入之道。
- 口竅:脾之竅,《素問·金匱真言論》載:「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口唇色澤反映脾氣盛衰,且為飲食攝入之要道。
下二竅
- 前陰竅:司排尿與生殖功能,男子為精竅所繫,女子為胞宮之門戶。與腎、膀胱關係密切。
- 後陰竅:即肛門,主排泄糟粕,《難經·四十四難》稱之為「魄門」,與大腸、肺氣肅降功能相關。
新增四竅
- 心竅(舌):雖口竅已含舌,然舌為心之苗,《靈樞·脈度》云:「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舌質、舌苔變化為診察心臟及全身狀況之重要依據。
- 津竅:含廉泉(任脈穴位,位於頦下結喉上)、玉英(即玉堂穴,位於胸部)二穴,主司津液分泌與輸布。《靈樞·脹論》提及:「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 汗竅(毛孔):又稱玄府、氣門,《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汗孔謂之氣門。」為衛氣通行、汗液排泄之通道,與肺主宣發功能密切相關。
- 精竅(莖):特指男性尿道口,為精液排出之道,《類經》注云:「精竅者,溺孔之端也。」與腎氣封藏、肝氣疏泄功能相聯。
十三竅與臟腑經絡關係
十三竅與五臟六腑通過經絡系統緊密相連:
- 目竅:足厥陰肝經連目系,手足少陽經布於耳
- 鼻竅:手陽明大腸經挾鼻孔,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
- 舌竅:手少陰心經系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下
- 前陰:足厥陰肝經循陰器,任脈起於胞中
- 後陰:足太陽膀胱經別入於肛,督脈貫脊屬腎
十三竅的生理功能
- 物質交換功能:十三竅為氣血津液出入之門戶,如鼻主呼吸、口納水穀、汗竅排汗等。
- 信息感知功能:眼耳鼻舌等竅接受外界刺激,轉化為視聽嗅味等感覺。
- 氣機調節功能:竅道開合有度,維持體內外氣機平衡,《讀醫隨筆》云:「竅之開闔,氣之消息也。」
- 神志外現功能:五臟精氣上榮諸竅,故竅之狀態可反映內臟盛衰,如目神、舌神等。
十三竅的臨床意義
-
診斷方面:觀察諸竅變化可推斷內臟病變,如:
- 目赤腫痛多屬肝火
- 鼻流濁涕常為肺熱
- 口舌生瘡多因心火上炎
- 耳鳴耳聾多責之腎虛
-
治療方面:
- 針灸療法常選取竅周穴位,如睛明、聽宮、迎香等
- 藥物外治可通過竅道給藥,如滴眼、滴鼻、塞肛等
- 氣功導引重視竅穴調攝,如目宜常運、耳宜常彈等養生法
-
病理特點:
- 竅道易為外邪侵襲之門戶,如風寒從鼻入、濕熱由下竅侵等
- 內傷雜病常見竅道閉塞徵象,如目瞑、耳閉、便秘等
- 久病多見諸竅失養,如目澀、耳聾、鼻槁等
十三竅理論體現中醫整體觀念,強調人體內外統一性,為中醫解剖生理學重要組成部分,對臨床診療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