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三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三傷為中醫養生學術語,指十三種損害身心健康之行為,首見於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極言》。其說融合道家養生思想與中醫病因學說,強調「避傷以全形神」之理,後世醫家多引為調攝之要。茲分述如下:
- 才不逮而困思之傷
中醫認為「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過度思慮耗傷脾氣,致運化失司,久則氣血化源不足。葛洪特指勉強思考超越自身才智之事,更易使心神過耗,與《靈樞·本神》「怵惕思慮則傷神」之理相通。 - 力不勝而強舉之傷
《素問·經脈別論》言「因而強力,腎氣乃傷」,超負荷體力活動耗損腎精肝血,尤易傷及筋骨。此與現代所稱「過勞」相似,然中醫更強調「腎主作強」功能受損對整體能量的影響。 - 悲哀憔悴之傷
七情致病中,「悲則氣消」(《素問·舉痛論》),過度悲傷使肺氣耗散,皮毛失養而見憔悴。金元醫家李東垣更指出「悲憂過度,氣血俱沉」,可致營衛凝滯。 - 喜樂過差之傷
雖言「喜則氣緩」,然《靈樞·本神》明示「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狂喜使心神浮越,臨證可見怔忡不寐,甚則「喜中」發厥,與現代心腦血管病發作機制暗合。 - 汲汲所欲之傷
指貪求無度致情志鬱結,肝失疏泄。朱丹溪《格致餘論》云:「人心動則火起」,長期慾念不息相火妄動,耗傷真陰,此為情志致虛之典型。 - 久談言笑之傷
語多耗氣,肺氣持續外泄可致聲低氣短。《諸病源候論》特列「多語候」,指出「多語則氣走泄」,與「久坐傷肉」同屬「五勞」範疇。 - 寢息失時之傷
子午流注理論強調「陽入於陰則寐」,違逆晝夜節律則營衛運行紊亂。《黃帝內經》「起居無節」之訓,於此具體化為睡眠時辰錯亂對肝魂、肺魄的影響。 - 輓弓引弩之傷
此為過用特定肌群致「勞傷」之例。《正體類要》論外傷時指出「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強力拉弓易致筋絡扭捩,氣血瘀滯於肩臂。 - 沈醉嘔吐之傷
酒性慓悍,《本草衍義補遺》謂其「濕中發熱近於相火」,大醉嘔吐不僅傷胃陰,更因膽氣上逆而擾亂氣機升降,與《金匱要略》「酒疸」病機相關。 - 飽食即臥之傷
孫思邈《千金要方》直言「飽食即臥,乃生百病」,食後氣聚中焦,臥則運化遲滯,釀生痰濕。後世醫家擴展為「胃不和則臥不安」的病理關聯。 - 跳走喘乏之傷
劇烈運動後氣喘,屬「勞則氣耗」範疇。《儒門事親》強調「疾走勞汗」致玄府開泄,陽氣外越,若不及時調息,可轉為氣陰兩虛之體質。 - 歡呼哭泣之傷
情志過激的雙向損害,《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歸為「七情過極」致病。歡呼使氣機上逆,哭泣令肺氣鬱閉,二者交替更易致氣機紊亂。 - 陰陽不交之傷
廣義指人體陰陽失調,狹義如《千金翼方》所言「男女媾精」失度。道家養生尤重「房中之事」,認為交合失節最耗腎中真陰真陽。
此十三傷涵蓋情志、飲食、起居、勞作等致病因素,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避其毒氣」勝於「既病防變」。歷代醫家對各傷機理多有發揮,如張景岳將「積傷至盡」解讀為「五臟之傷,窮必及腎」,提示養生當以「節宜為大法」(《類經》)。其說至今對亞健康調理仍有指導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