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三虛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三虛無:中醫養生術語探微

「十三虛無」為道教與中醫交融之養生理論,以「虛無」為核心,衍伸出十三項調神攝形之要旨,體現中醫「形神合一」「陰陽平衡」之根本理念。以下分述其內涵與中醫理論之關聯:


  1. 「遺形忘體,恬淡若無」。《黃帝內經》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強調形體放鬆、心神空明,使氣血自然流通。中醫認為「肝主疏泄」,過度執著易致肝氣鬱結,虛靜之態能疏導氣機。

  2. 「損心遣情,廢偽去欲」。情志過激為內傷病因,《素問》稱「怒傷肝」「喜傷心」。此處主張節制七情,尤重「心為君主之官」之說,心神澄澈則五臟安和。

  3. 「專精積神,不為物擾」。中醫「精神內守」思想之體現,強調摒除外緣以養心神。與「心藏神」理論相合,清心寡欲可避免「神耗」所致失眠、健忘等症。

  4. 「反神寧息,安然不動」。《內經》云「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靜態能斂陽潛陰,調和氣血。現代研究亦證實靜坐可調節自律神經,與中醫「陰平陽秘」呼應。

  5. 「隱遁閒處,功名不露」。符合中醫「避虛邪賊風」之預防觀,減少外界干擾以養正氣。道家「見素抱樸」思想,亦與「脾藏意」需安穩環境相契合。

  6. 「去妻離子,獨得道游」。極言減少人事紛擾,非指絕俗,實合《養性延命錄》「少思少念」之旨。中醫認為「多思傷脾」,適度獨處可助脾胃運化。

  7. 「和氣自柔,百骸得潤」。取法水性至柔之德,對應中醫「柔肝息風」治法。肝主筋,過剛則筋急,柔緩能防肝陽上亢之眩暈、抽搐。

  8. 「緩形舒體,以奉百事」。主張收斂鋒芒,與中醫「腎主蟄藏」相通。《道德經》「柔弱勝剛強」思想,於養生則體現為避免過勞傷腎精。

  9. 「謙下自牧,虛懷若谷」。情志調攝之法,抑亢奮之火。《內經》有「高下不相慕」之訓,過度爭競易生心火,卑遜之態可導火歸元。

  10. 「去餘補缺,損之又損」。契合中醫「實則瀉之」原則,如《傷寒論》用承氣湯「損陽明腑實」。養生層面則指減省嗜欲,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11. 「因時調攝,合於陰陽」。對應中醫「四時調神」理論,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靈樞》強調「順四時而適寒暑」,此項為十三要點中唯一明指時間維度者。

  12. 「陰陽相濟,五行制化」。中醫核心思想,《內經》言「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養生需調飲食、起居、情志之偏,如「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配伍。

  13. 「愛精神,惜元氣」。源於《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嗇」,中醫視精氣神為三寶,尤重「腎藏精」功能。嗇神即「持滿」之道,防早衰。

此十三要點貫穿形神、動靜、天人相應之整體觀,既含道家清淨無為之哲思,亦具中醫辨證調攝之實質。後世養生家如孫思邈《千金要方》所述「十二少」,皆可視為其理論之衍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