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三臟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三臟腑詳解
十三臟腑概述
十三臟腑乃中醫理論中人體臟腑之總稱,首見於《此事難知》一書,包含心、肝、脾、肺、腎、心包絡、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及胞宮等十三個重要臟腑器官。此概念在傳統中醫臟象學說基礎上,將五臟六腑擴展為更為精細的臟腑系統分類。
五臟系統
心
中醫理論中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而藏神,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心主血脈功能體現於推動血液運行全身;心藏神則主管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下移小腸可致小便赤澀。
肝
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而藏血,其華在爪,開竅於目。肝主疏泄功能包括調暢氣機、促進消化吸收、調節情志;肝藏血則體現於貯藏血液與調節血量。肝與膽相表裡,肝膽濕熱可致黃疸。
脾
脾為"倉廩之官",主運化而統血,其華在唇,開竅於口。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穀精微與水濕;脾統血則指脾氣固攝血液於脈中。脾與胃相表裡,脾胃不和可致腹脹泄瀉。
肺
肺為"相傅之官",主氣司呼吸而通調水道,其華在毛,開竅於鼻。肺主氣功能包括主呼吸之氣與一身之氣;通調水道指肺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可致大便乾結。
腎
腎為"作強之官",主藏精而主水,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腎藏精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腎主水指腎對水液代謝的調節。腎與膀胱相表裡,腎陽不足可致小便清長。
心包絡
心包絡為"臣使之官",乃心之外圍,具有保護心臟、代心受邪之功能。在溫病學說中,心包絡代心受邪可出現神昏譫語等症。心包絡與三焦相表裡。
六腑系統
膽
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而貯藏精汁。膽汁由肝之餘氣所化,注入腸中以助消化。膽氣虛則易驚善恐,膽熱則口苦嘔逆。
胃
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胃氣以降為順,胃失和降則見噯氣、嘔吐等症。胃喜潤惡燥,胃陰不足可致口乾舌燥。
大腸
大腸為"傳導之官",主傳化糟粕。大腸功能失常可致便秘或泄瀉。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
小腸
小腸為"受盛之官",主泌別清濁。小腸將水穀分為精微與糟粕,精微吸收後輸布全身,糟粕下傳大腸。心火下移小腸可致小便赤痛。
膀胱
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貯存和排泄尿液。膀胱氣化功能依賴腎陽溫煦,腎陽不足可致小便不利或失禁。
三焦
三焦為"決瀆之官",主持諸氣而通行水道。上焦如霧,主宣發;中焦如漚,主腐熟;下焦如瀆,主排泄。三焦氣化失常可致水腫。
奇恆之腑
胞宮
胞宮(女子胞)主月經與孕育胎兒,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腎精充足、肝血調和、脾氣健運則月經正常。胞宮功能失常可致月經不調、不孕等症。
臟腑關係
十三臟腑之間通過經絡聯繫形成表裡關係: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絡與三焦。臟腑功能相互協調,共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氣血津液之生成、運行與輸布均有賴於臟腑功能之協調。臟腑失調則百病由生,故中醫診治重視調理臟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