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十水」詳解

「十水」為中醫古籍中對十種水腫病的統稱,其分類因歷代醫家論述略有差異,然核心皆以水腫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為依據,並與五臟六腑、五行理論密切相關。以下綜整經典文獻所述,分述「十水」之名稱與特徵:

一、《中藏經》之十水

  1. 青水:起於肝,其腫先見於目下,色青,多因肝氣鬱結或濕熱內蘊所致。
  2. 赤水:與心相關,腫處色赤,或伴面赤、煩熱,屬心火亢盛或血瘀水停。
  3. 黃水:源於脾,腫而膚黃,多因脾失健運,濕濁內停,常見於黃疸兼水腫者。
  4. 白水:與肺相繫,腫而色白,多因肺氣不宣,水液輸布失常,或兼痰飲。
  5. 黑水:屬腎,腫處晦暗,多因腎陽虛衰,水濕內聚,或寒凝血瘀。
  6. 玄水(或作懸水):腫勢纏綿難消,病位深隱,或與三焦氣化失司相關。
  7. 風水:外感風邪誘發,腫起迅速,多見頭面浮腫,兼惡風、發熱,如《金匱要略》所述「風水」證。
  8. 石水:腹滿堅硬如石,多因陰寒凝結,水聚下焦,與腎、膀胱功能失調有關。
  9. 里水(或作暴水):水腫驟發,病位在裡,或與腸胃濕熱、水液驟停相關。
  10. 氣水:因氣機壅滯而腫,按之隨手即起,多見於氣鬱或氣虛水停之證。

二、《諸病源候論》之十水

此書分類與《中藏經》相近,然「懸水」替代「玄水」,另增「暴水」,強調水腫發病急驟之特性,其餘如「風水」「石水」等論述與前者雷同,均以五行五色對應臟腑病機。

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之十水

此說以臟腑直接命名,凸顯水腫與臟腑功能失調的關聯:

  • 五臟水:心水(身重少氣)、肝水(腹大脅痛)、肺水(身腫喘滿)、脾水(腹大四肢苦重)、腎水(臍腫腰痛)。
  • 六腑水:膽水(口苦身黃)、胃水(脘腹脹滿)、大腸水(腸鳴瀉濁)、小腸水(少腹脹滿)、膀胱水(少腹滿而溲澀)。此分類更側重臟腑辨證,水腫症狀與各腑生理特性相應。

中醫理論基礎

「十水」之說,體現中醫「辨證求因」之思維。水腫成因不外乎肺、脾、腎三焦氣化失司,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所致。如《素問·水熱穴論》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臨床須結合四診,察其色脈,辨明病位(五臟六腑)、病性(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歷代醫家對「十水」的差異記載,反映中醫理論之發展與流派見解,然其核心皆不離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之框架,後世醫家亦多以此為基礎,深化對水腫病的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