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四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針灸十四法詳述

十四法源流與概述

十四法乃針刺操作過程中之十四種基本手法,首見於金代竇傑所著《針經指南》。此十四法包含動、搖、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等手法,為歷代針灸醫家臨床操作之基礎。

明代醫家對此各有發揮,如徐鳳於《針灸大全·金針賦》中云:「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沈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其論述略去捻法而增提法,並指明各法之臨床用途。

汪機《針灸問對》則載「切、搖、退、動、進、循、攝、努、搓、彈、盤、捫、按、提」十四法,內容大致相仿而增努法,且對各法之操作與作用有更詳盡闡述。

十四法分述

1. 動法

動法乃針刺後搖動針柄之手法,屬行氣之法。操作時以拇指、食指持針,作小幅度上下提插,幅度約如豆許,可使經氣流通。《針經指南》謂:「動者,如氣不行,將針伸提而已。」此法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經氣鬱滯。

2. 搖法

搖法為出針時左右搖動針體之手法。《金針賦》云:「搖而退之,出針之法。」操作時持針柄左右搖晃,幅度漸增,同時緩緩退針,可使針孔擴大,令邪氣外泄。此法多用於瀉實證,有疏泄邪氣之效。

3. 進法

進法指將針由淺入深漸次刺入之手法,屬催氣之法。《金針賦》曰:「動而進之,催針之法。」操作時分層進針,每進一層稍作停留,候氣至再進,可引導經氣深入。此法與退法相對,一進一退構成針刺基本動作。

4. 退法

退法乃將針由深出淺之手法,與進法相輔相成。汪機言:「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退針時需分層緩退,每退一層稍作停留,以防氣隨針泄。

5. 搓法

搓法為拇、食二指持針來回捻轉之手法。《金針賦》謂:「搓而去病。」操作時如搓線狀,捻轉角度大而頻率慢,有強烈刺激作用,多用於瀉實祛邪。搓法分為左轉(補)與右轉(瀉),臨床須辨證施用。

6. 盤法

盤法乃針刺入後,將針柄作圓周形盤旋之手法。《金針賦》云:「肚腹盤旋。」尤適於腹部穴位,操作時持針柄作360度盤旋,動作緩和,能調和脾胃氣機,促進氣血運行。

7. 彈法

彈法為以指甲輕彈針柄之手法,屬補法範疇。《金針賦》曰:「彈則補虛。」操作時以中指指甲輕彈露於體外之針柄,使針體微微震動,可激發經氣,適用於虛證。

8. 捻法

捻法乃拇、食二指持針前後捻轉之手法,為針刺基本動作之一。捻轉角度小而頻率快,有得氣、行氣之功。竇漢卿《標幽賦》云:「循捫彈努,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吸短。」其中即含捻法之妙用。

9. 循法

循法為以手指沿經絡循行路線撫摩之手法。《金針賦》謂:「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操作時以手指腹沿經絡上下輕柔撫按,能疏導經氣,促使氣至病所。此法多用於經氣不至之時。

10. 捫法

捫法指出針後以手指按壓針孔之手法。《金針賦》云:「捫為穴閉。」操作時以消毒棉球或手指按壓針孔片刻,可閉塞孔竅,防止氣泄,屬補法範疇,多用於虛證。

11. 攝法

攝法乃以拇、食、中三指沿經絡掐捏皮膚之手法,與循法相類而刺激較強。《金針賦》將循攝並提:「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操作時沿經絡分段掐捏,能疏通經絡,解除氣滯。

12. 按法

按法為以手指重按穴位周圍之手法。《金針賦》曰:「重沈豆許曰按。」操作時以指腹重按穴位旁開處,按壓力度以「豆許」為度(約如黃豆大小之壓力),可抑制過強針感,緩和刺激。

13. 爪法

爪法乃以指甲掐按穴位之手法,屬進針前準備動作。《金針賦》云:「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操作時以拇指指甲在穴位上掐出十字痕跡,既能準確定位,又可減輕進針痛感。

14. 切法

切法為以拇指指甲於穴位上縱向切壓之手法,與爪法相輔相成。《針灸問對》將切法列為十四法之首。操作時以指甲沿經絡走向縱切按壓,能宣通氣血,為進針前重要準備手法。

歷代醫家對十四法之發揮

除上述基本十四法外,後世醫家多有增補與發揮:

徐鳳於《金針賦》中增「提法」,謂:「輕浮豆許曰提。」提法乃將針由深部輕提至淺部之手法,與按法相對,一輕一重,一浮一沉,構成調節針感之重要手段。

汪機《針灸問對》另增「努法」,努者,使針尖朝向病所,同時以押手循按經絡,引導經氣至病處。此法與《內經》「迎隨補瀉」理論相通,強調針刺方向與氣至病所之關係。

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更綜合各家之長,將十四法與「下手八法」、「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等相結合,形成更為系統之針刺手法體系,並強調「針法玄機,手法為先」之重要性。

十四法之臨床應用原則

十四法之運用需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

  1. 虛實補瀉:如彈法、捫法多用于補虛;搖法、搓法多用於瀉實。
  2. 氣至有效:循法、攝法、努法皆為引導經氣至病所而設。
  3. 分層操作:進法、退法強調分層次操作,體現針刺「候氣」思想。
  4. 剛柔相濟:按法重沉為剛,提法輕浮為柔,臨床需剛柔並用。
  5. 前後有序:爪切為進針前準備,搖退為出針手法,操作須有次第。

十四法雖為基本手法,然「法無定法」,臨證時需靈活組合運用,如「搓捻結合」、「提插與捻轉並用」等,方能達到《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氣至而有效」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