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四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四焦

在中醫典籍中,「十四焦」為人體特定部位之名稱,指第二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區域。此名詞首見於《靈樞·背俞》,文中明確記載:「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由此可知,十四焦與腎臟之背俞穴(腎俞穴)有密切關聯,為中醫針灸與臟腑理論中重要之解剖定位。

中醫理論中的定位與意義

  1. 解剖位置
    十四焦對應現代解剖學之第二、三腰椎棘突間,此處乃督脈循行所過之部位。督脈為「陽脈之海」,主統攝一身之陽氣,而腰椎區域更與腎氣相通,故十四焦之定位不僅涉及局部經絡,亦反映腎腑功能之盛衰。
  2. 與腎俞穴之關係
    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位於十四焦旁開一寸五分處(約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兩橫指),是腎氣輸注於背部之特定穴位。中醫認為,腎主藏精、司生殖與生長發育,而腎俞穴之功效多與調補腎氣、強健腰膝相關,故十四焦作為其鄰近標誌,間接成為診治腎系疾病之參考依據。
  3. 臨床應用
    在針灸治療中,十四焦周邊區域常用於腰脊疼痛、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病症,尤其適合以溫灸或針刺腎俞穴以激發腎氣。此外,推拿手法亦常針對此處施以按揉,以舒緩腰背僵緊,或配合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共調先天之本。

古籍與現代詮釋

《靈樞》將十四焦歸為「焦」(亦作「椎」),此類分段法體現古人以脊椎節段劃分臟腑氣機之智慧。後世醫家如明代張景岳於《類經》中進一步闡釋,認為腰脊部位與下焦水火相濟相關,而十四焦所屬之腰椎區,正是命門火氣與腎陰交融之樞紐。現代中醫則結合解剖學,將此傳統定位應用於腰椎病變與腎虛證候之辨治,強化理論與實務之連結。

綜觀之,十四焦雖為一具體解剖標誌,然其背後蘊含中醫整體觀,既為經絡臟腑之氣輸注處,亦為臨床調理腎系功能之關鍵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