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四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四經詳述
十四經為中醫經絡學說之核心,包含十二正經與任脈、督脈兩大奇經,合稱十四經。此系統首見於元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其提出:「十二經所列次第,並以流注之序為之先後,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專穴也,總之為十四經雲。」意指任督二脈不僅具獨立穴位(其餘奇經八脈之穴多依附十二正經),更與十二經氣血運行密切相關,故並列為經絡主幹。
一、十二正經
十二正經分為手六經與足六經,依陰陽屬性及所屬臟腑命名,形成表裡配屬關係:
-
手三陰經
-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行於上肢內側前緣。
-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於上肢內側中線。
- 手少陰心經:分佈於上肢內側後緣。
-
手三陽經
- 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上行至頭面。
- 手少陽三焦經:沿上肢外側中線走行。
-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於上肢外側後緣。
-
足三陽經
- 足陽明胃經:行於下肢前側,屬多氣多血之經。
- 足少陽膽經:分佈於下肢外側。
- 足太陽膀胱經:貫穿頭背下肢後側,穴位最多。
-
足三陰經
-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循下肢內側前緣。
- 足厥陰肝經:繞陰器,上行至頭頂。
- 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
十二經氣血按「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順序循環流注,構成「如環無端」的運行網絡。
二、任脈與督脈
-
任脈
- 循行:起於會陰,沿腹胸正中上行至下頜。
- 功能:總任一身之陰,稱「陰脈之海」。主司生殖、妊養,與衝脈共調月經。
- 重要穴位:關元(培補元氣)、膻中(氣會穴)。
-
督脈
- 循行:自長強穴沿脊柱上行至巔頂,下至齦交。
- 功能: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主腦髓、神志,與腎氣相通。
- 重要穴位:百會(醒腦開竅)、命門(溫補腎陽)。
任督二脈於口唇與會陰相銜接,形成「小周天」循環,為氣功修煉與針灸調陰陽之關鍵。
三、十四經之臨床意義
- 診斷依據:經脈循行路線與相應臟腑病變相關,如肝經繞行脅肋,脅痛多責之肝鬱。
- 治療基礎:針灸、推拿皆以十四經穴位為施術核心,如胃痛取足三里(胃經合穴)。
- 理論整合:結合臟腑、氣血學說,解釋病理傳變,如「心腎不交」常涉足少陰與手少陰經。
十四經系統不僅為中醫理論之骨架,更貫穿生理、病理及治療各層面,體現「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