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四經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十四經穴

十四經穴是指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所屬的穴位。根據經脈學說,人體的十二條正經(也稱為經脈)分佈於全身,各經脈之間相互聯繫,通過經絡傳導氣血,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病變發生時,經脈的氣血運行受到影響,導致相應的臨床症狀出現。針灸治療便是通過刺激經絡上的穴位,調節經絡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根據不同古籍的記載,十四經穴的數目有所差異。《黃帝內經》記載有365個穴位,《針灸甲乙經》記載有349個穴位,《針灸逢源》記載有361個穴位。然而,根據目前公認的統計,我國的經穴數目為361個。

十四經穴分佈於人體的頭部、面部、胸部、腹部、背部和四肢等區域。其中,手部和足部的穴位數量最多,其次是頭部和胸腹部的穴位,腰背部的穴位最少。

十四經穴的命名多根據穴位的部位、形狀和功能。例如,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位於手腕部,形狀像門環,因此得名“列缺”。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位於手腕部,內關指內側的關門,因此得名“內關”。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位於手腕部,神門指心臟的門戶,因此得名“神門”。

十四經穴在針灸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刺激穴位,可以調節經絡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因此,研究十四經穴對於提高針灸療效、深化經穴應用具有重要的價值。

以下是古籍《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針灸逢源》對經脈和經穴的描述:

  • 《黃帝內經》:經脈負責行使血氣和營養陰陽,滋潤筋骨和促進關節活動,與內外通道有關,也與六腑相連,鏈結五臟,與董榮和衛榮相關,內部與器官相連,外部與四肢節點相接,主要治療疾病。
  • 《針灸甲乙經》:經穴是經脈起止的點。經脈指的是十二個正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經穴就是這些經脈中的三百六十五個穴位。
  • 《針灸逢源》:經穴是相關經脈的穴位,包括十二個正經和任督二脈。十二正經是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任脈起於胞中,止於咽喉;督脈起於長強,止於百會。經穴指的是三百六十一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