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四經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四經穴
定義
十四經穴,簡稱經穴,是指歸屬於十四經脈系統的特定穴位。這些穴位不僅具有明確的定位與主治功能,更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是中醫針灸與推拿治療的核心基礎。
歷史沿革
經穴的分類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其中已散見各經脈所屬穴位的記載。至魏晉時期,《針灸甲乙經》進一步系統化整理,共收錄雙穴300個、單穴49個,合計349穴,奠定經穴理論的基礎。隨歷代醫家不斷補充,至清代《針灸逢源》,經穴總數增至361個,此一體系沿用至今。
十四經穴分布
1. 督脈
- 穴數:28穴
- 循行:沿人體後正中線,從長強穴至齦交穴。
- 功能:總督一身之陽經,稱為「陽脈之海」,主司腦、脊髓及陽氣調節。
2. 任脈
- 穴數:24穴
- 循行:沿人體前正中線,從會陰穴至承漿穴。
- 功能:總任一身之陰經,稱為「陰脈之海」,主司生殖、泌尿及消化系統。
3. 手太陰肺經
- 穴數:11穴
- 循行:起於中府穴,止於少商穴。
- 功能:主司呼吸系統,調節氣機宣降。
4. 手厥陰心包經
- 穴數:9穴
- 循行:起於天池穴,止於中衝穴。
- 功能:保護心臟,調節情志與血脈運行。
5. 手少陰心經
- 穴數:9穴
- 循行:起於極泉穴,止於少衝穴。
- 功能:主司心神與血脈,影響意識及循環功能。
6. 手陽明大腸經
- 穴數:20穴
- 循行:起於商陽穴,止於迎香穴。
- 功能:主司傳導糟粕,與肺經相表裏,影響皮膚與免疫。
7. 手少陽三焦經
- 穴數:23穴(註:原資料誤作29穴,實際為23穴)
- 循行:起於關衝穴,止於絲竹空穴。
- 功能:主持諸氣,疏通水道,協調上中下三焦氣化。
8. 手太陽小腸經
- 穴數:19穴
- 循行:起於少澤穴,止於聽宮穴。
- 功能:主司受盛與化物,與心經相表裏,影響營養吸收與液代謝。
9. 足陽明胃經
- 穴數:45穴
- 循行:起於承泣穴,止於厲兑穴。
- 功能:主司受納腐熟水穀,為「後天之本」,影響氣血生化。
10. 足少陽膽經
- 穴數:44穴
- 循行:起於瞳子髎穴,止於足竅陰穴。
- 功能:主決斷,疏泄氣機,影響消化與情志。
11. 足太陽膀胱經
- 穴數:67穴
- 循行:起於睛明穴,止於至陰穴。
- 功能:主司水液代謝,為人體最長經脈,與五臟六腑背俞穴相連。
12. 足太陰脾經
- 穴數:21穴
- 循行:起於隱白穴,止於大包穴。
- 功能:主運化水穀精微,統攝血液,為氣血生化之源。
13. 足厥陰肝經
- 穴數:14穴
- 循行:起於大敦穴,止於期門穴。
- 功能:主疏泄,藏血,調暢氣機與情志。
14. 足少陰腎經
- 穴數:27穴
- 循行: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
- 功能:主藏精,主水,納氣,為「先天之本」,影響生長發育與生殖。
經穴特點
- 歸經明確:每穴必屬特定經脈,反映該經氣血盛衰。
- 主治規律:穴位既可治療局部病症,亦能調節所屬經脈循行部位的疾患。
- 氣血輸注:為經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位點,針灸刺激可調整經絡平衡。
經穴系統的完善,體現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核心,至今仍是臨床辨證選穴的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