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四絡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四絡脈詳解
十四絡脈概念溯源
十四絡脈乃中醫經絡學說中重要組成部分,最早見載於《素問·氣穴論》:「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於絡,傳注十二絡脈,非獨十四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此段經文揭示十四絡脈與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之密切關係。
十四絡脈組成結構
十四絡脈包含:
- 十二經脈之絡脈:每條正經各分出一絡脈
- 任脈之絡:鳩尾穴處分出
- 督脈之絡:長強穴處分出
- 脾之大絡:大包穴處分出(此為特殊之絡)
此結構體現「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的經絡分布特點,形成人體氣血運行的網絡系統。
十四絡脈功能特性
氣血輸布功能
十四絡脈具有加強表裏兩經聯繫的作用,使氣血能夠從經脈向絡脈、孫絡逐級滲灌,最終濡養全身組織。
病候反映
《靈樞·經脈》詳細記載各絡脈病候,如:
- 手太陰絡脈病候:實證見手掌發熱;虛證見呼吸氣短
- 足陽明絡脈病候:實證見癲狂;虛證見足脛肌肉萎縮
診斷意義
十四絡脈異常變化可作為診斷依據,如絡脈充盈度、顏色變化等均可反映相應經脈氣血狀況。
十四絡脈與經別、經筋區別
與經別關係
經別為十二經脈別行之正經,深入體腔;而絡脈主要分布體表,強調橫向聯繫。
與經筋差異
經筋主司運動,多循行於筋肉關節;絡脈則主司氣血輸布,呈網狀分布。
歷代醫家論述發展
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進一步闡述:「十四絡者,十二經之別絡,與任督二絡及脾之大絡也。」清代醫家則更加強調絡脈在溫病理論中的重要性,發展出「久病入絡」學說。
臨床應用價值
- 針灸取穴:各絡脈均有特定絡穴,如列缺(手太陰)、豐隆(足陽明)
- 藥物歸經:部分入絡藥物如全蠍、地龍可治絡病
- 刺絡療法:針對絡脈瘀阻採用刺血療法
十四絡脈理論不僅是經絡學說重要內容,更為後世發展出豐富的絡病理論奠定基礎,體現中醫學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