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問診精髓:十問詳解

中醫診法以"望聞問切"四診為核心,其中問診尤為關鍵,歷代醫家總結出"十問"要訣,系統性地指導臨床診察。本文將深入解析十問內容及其在中醫辨證中的應用價值。

十問之源流與內涵

十問最早見於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傳忠錄》,其記載:「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清代陳修園《醫學實在易》則略有調整:「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兩者內容大體相同,均成為後世中醫問診之圭臬。

十問具體內容解析

一問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陰陽盛衰)與病位(表裡深淺)的首要依據。需詢問:

  • 有無惡寒發熱及其程度
  • 寒熱出現時間(如午後潮熱屬陰虛)
  • 寒熱關係(惡寒發熱並見多屬表證;寒熱往來屬半表半里)
  • 特殊熱型(如骨蒸勞熱、五心煩熱等)

二問汗

汗液反映人體陽氣蒸化與腠理開闔狀態:

  • 有汗無汗(表證無汗多屬風寒,有汗多屬風熱)
  • 汗出時間(自汗屬氣虛陽虛,盜汗屬陰虛)
  • 汗量多少(大汗傷陽耗氣)
  • 汗出部位(頭汗、手足心汗等各有病機)
  • 汗液性質(冷汗、黏汗等)

三問頭身

頭身症狀反映經絡氣血運行狀況:

  • 頭痛性質(脹痛、刺痛、空痛等)與部位(太陽、陽明、少陽等)
  • 眩暈特點(如痰濕者頭重如裹)
  • 周身疼痛(痠痛屬虛,劇痛屬實)
  • 四肢異常(麻木、痿軟等)

四問便

二便為「腎之門戶」,反映臟腑氣化功能:

  • 大便(次數、形狀、顏色、氣味,如溏泄屬脾虛)
  • 小便(頻數、色質、量多少,如小便清長屬腎陽虛)
  • 排便感覺(裡急後重、滑脫不禁等)

五問飲食

飲食反映脾胃運化與津液盛衰:

  • 食慾(納呆、消穀善飢等)
  •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等)
  • 飲水(口渴喜冷飲屬熱證,喜熱飲屬寒證)

六問胸

胸腹為臟腑所居,其症狀直接反映內臟病變:

  • 胸脅脹滿(肝氣鬱結)
  • 心悸怔忡(心氣血不足)
  • 脘腹疼痛(辨寒熱虛實)
  • 脹滿性質(按之痛減屬虛,拒按屬實)

七聾八渴

  • 耳鳴耳聾(暴聾多實,久聾多虛)
  • 口渴與否及其特點(渴不欲飲屬濕熱,大渴引飲屬陽明經熱)

九問舊病

詢問既往病史有助判斷疾病傳變與體質特點:

  • 既往患病情況
  • 治療經過與效果
  • 過敏史與藥物反應

十問因

探究病因對辨證至關重要:

  •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 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 飲食勞倦
  • 外傷蟲獸傷等

十問的臨床應用價值

十問系統全面涵蓋了人體生理病理的各個方面,其編排順序體現了中醫診病的邏輯層次:從整體症狀(寒熱汗)到局部表現(頭身胸腹),從功能狀態(飲食二便)到病史病因,形成完整的辨證思維框架。

臨床應用時需注意:

  • 十問內容需與其他三診合參
  • 問診當根據主症有所側重
  • 語言表述需貼近患者生活經驗
  • 注意症狀間的相互關聯性

十問作為中醫問診的綱領性指導,至今仍在臨床實踐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