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五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五間
十五間為中醫解剖學名詞,指人體脊柱中十五個椎骨之間的間隙,主要見於《素問·氣府論》。此概念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輸布密切相關,亦反映中醫對脊柱節段與經絡聯繫的獨特認識。
典籍出處
《素問·氣府論》記載:「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此處「十五間」明確指出脊柱自胸椎至骶尾段的椎間區分,並強調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分佈與這些椎間相對應。
解剖定位
中醫將脊柱分為二十一節(椎骨),其中「十五間」涵蓋胸椎至骶骨區域的間隙:
- 胸椎段:對應十二節胸椎(T1–T12),椎間共十一處。
- 腰椎段:五節腰椎(L1–L5),椎間四處。
- 骶尾段:骶骨與尾骨間的過渡,計為一間。
此十五間與現代解剖學的椎間盤位置相近,但中醫更注重其作為經氣通行通道的功能。
經絡聯繫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背部,其背俞穴(如肺俞、心俞等)多分佈於十五間旁開1.5寸處,成為內臟與體表聯繫的樞紐。每一椎間被視為經氣轉輸的節點,與相應臟腑功能相互影響。例如:
- 下背部椎間(如L2–L3)與腎氣相關,腎俞穴即位於此區。
- 上胸椎間(如T3–T4)則與肺臟相應,肺俞穴所在。
臨床意義
在針灸與推拿治療中,十五間的異常(如壓痛、結節)常反映經絡氣血失調,可透過刺激相應背俞穴調理臟腑。例如:
- 腰椎間隙僵硬或疼痛,可能提示腎氣不足或膀胱經氣滯,可選用腎俞、大腸俞等穴。
- 胸椎間隙敏感,或與心肺功能相關,配合心俞、厥陰俞調理。
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十五間不僅是結構劃分,更包含「節節相貫」的氣機升降概念。脊柱為督脈所主,而膀胱經與督脈並行,故十五間亦為陽氣輸布的重要路徑。此觀點與現代醫學「脊柱-內臟反射」理論部分呼應,體現中醫整體觀的特色。
綜言之,十五間是中醫結合解剖與經絡理論的重要概念,為診療背部疾患及內科病症提供理論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