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五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五絡詳解

十五絡,又稱「十五絡脈」,為經絡系統中由十二正經、任脈、督脈及脾之大絡所分出之主要分支,具有聯絡表裡經脈、調節氣血之功能。

十五絡之組成

  1. 十二正經之絡
    十二正經各分出一絡,共十二條,主要分布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溝通陰陽表裡兩經。

    • 手太陰肺經之絡:列缺
    • 手陽明大腸經之絡:偏歷
    • 足陽明胃經之絡:豐隆
    • 足太陰脾經之絡:公孫
    • 手少陰心經之絡:通里
    • 手太陽小腸經之絡:支正
    • 足太陽膀胱經之絡:飛揚
    • 足少陰腎經之絡:大鐘
    • 手厥陰心包經之絡:內關
    • 手少陽三焦經之絡:外關
    • 足少陽膽經之絡:光明
    • 足厥陰肝經之絡:蠡溝
  2. 任脈之絡鳩尾
    散佈於腹部,調節諸陰經氣血。

  3. 督脈之絡長強
    散佈於背部,統攝諸陽經氣血。
  4. 脾之大絡大包
    位於側胸部,統絡全身之血脈,為十五絡中唯一不屬正經之絡脈。

十五絡之功能

  1. 聯絡表裡經脈
    十五絡溝通相表裡之經脈(如肺經與大腸經),使氣血得以相互灌注。
  2. 調節氣血盈虛
    絡脈可調節經脈氣血之盛衰,若某經氣血不足,可透過絡脈從相表裡之經脈補充。
  3. 病候反映
    絡脈病變時,會出現相應證候,如絡脈瘀阻可致疼痛、麻木,絡脈空虛則見痿軟無力。

十五絡與針灸應用

臨床上,十五絡之絡穴(如列缺、公孫等)常用於治療相表裡經脈之疾病,亦可用於診斷絡脈氣血異常。例如:

  • 公孫(脾經之絡)配內關(心包經之絡),可調理脾胃、寬胸理氣。
  • 外關(三焦經之絡)配足臨泣(膽經之輸穴),可疏解少陽鬱熱。

總結,十五絡為經絡系統之重要環節,不僅強化經脈間之聯繫,亦在氣血調控與疾病診治中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