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五絡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五絡脈

十五絡脈,又稱「十五別絡」,首載於《靈樞·經脈》,為經絡系統中重要的分支結構。其由十二正經各別分出一絡,加上任脈之絡(身前)、督脈之絡(身後)及脾之大絡(身側),共計十五絡。每一絡脈皆有其對應的絡穴,臨床常用於診斷與治療。

十五絡脈的組成與功能

  1. 十二經絡脈
    十二正經在四肢肘膝以下各分出一絡,主要作用為溝通表裡兩經,強化經脈與體表的聯繫。例如:

    • 手太陰肺經之絡為列缺,聯絡手陽明大腸經。
    • 足陽明胃經之絡為豐隆,聯絡足太陰脾經。
  2. 任脈之絡
    任脈的絡脈為鳩尾,散佈於腹部,具有調節腹部氣血、治療胸腹疾患的作用。

  3. 督脈之絡
    督脈的絡脈為長強,散佈於背部及頭部,能調節腰背氣血,治療脊柱及頭項病症。
  4. 脾之大絡
    脾之大絡為大包,位於側胸部,主司全身之血絡,調和脅肋及身側氣血,對治療周身疼痛及血證尤為重要。

《難經》的差異

《難經·二十六難》所載之十五絡與《靈樞》略有不同,未列任脈、督脈之絡,而增陽蹻絡陰蹻絡,反映不同學派對絡脈系統的見解。

臨床意義

十五絡脈不僅是氣血運行的次要通道,更在診斷與治療上具有特殊價值:

  • 表裡經聯絡:十二經絡脈加強陰陽經之間的聯繫,如肺經與大腸經通過絡脈相互影響。
  • 區域調控:任脈、督脈及脾之大絡分別調控身前、身後及身側的氣血,對軀幹病症的治療尤為關鍵。

綜言之,十五絡脈是經絡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分布與功能體現了中醫「整體聯繫」與「氣血調和」的核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