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五絡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五絡穴
十五絡穴為經脈系統中十五絡脈自本經別出之處的特定穴位,屬絡脈之要衝,具有聯絡表裡經脈、調和陰陽氣血之效。
十五絡穴之組成
十五絡穴源自十二正經、任脈、督脈及脾之大絡,共十五穴:
- 手太陰肺經——列缺
- 手少陰心經——通里
- 手厥陰心包經——內關
- 手太陽小腸經——支正
- 手少陽三焦經——外關
- 手陽明大腸經——偏歷
- 足太陰脾經——公孫(另脾之大絡為大包)
- 足少陰腎經——大鐘
- 足厥陰肝經——蠡溝
- 足太陽膀胱經——飛揚
- 足少陽膽經——光明
- 足陽明胃經——豐隆
- 任脈——鳩尾
- 督脈——長強
- 脾之大絡——大包
十五絡穴之功能
- 溝通表裡經脈:絡脈從絡穴別出,橫向聯繫相表裡的陰陽經(如肺經與大腸經),調和陰陽氣血之失衡。
- 主治絡脈病候:絡穴可治療本經及相表裡經脈之病症,如「列缺」兼治肺經咳嗽與大腸經齒痛。
- 調節局部氣血:部分絡穴位於四肢末端,如「內關」調心胸、「豐隆」化痰濕,反映「經絡所過,主治所及」之理。
臨床應用特點
- 單穴多用:絡穴常與原穴、郄穴配伍,如「公孫」配「內關」調理脾胃。
- 診斷作用:絡脈氣血瘀滯時,絡穴周或現異常反應(如壓痛、結節),可輔助辨經。
十五絡穴為經絡學說之關鍵,體現中醫「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之整體觀,臨床廣泛用於內科雜症及經絡辨證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