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一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一焦
定義與定位
「十一焦」為中醫解剖與經絡理論中的特定部位名稱,指人體背部第十一與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間的區域。此名詞源自《靈樞·背腧》,文中明確記載:「脾腧在十一焦之間」,意指脾臟的背俞穴(脾俞穴)即位於此處。
與臟腑經絡的關聯
- 脾俞穴的所在:
十一焦是脾俞穴的定位基準。脾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脾之背俞穴,主司脾臟氣機的輸注與調節。中醫認為,刺激此穴可調理脾臟功能,改善運化失常、腹脹、泄瀉等病症。 - 與督脈的關係:
十一焦位於督脈循行路線上。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而胸椎段與內臟功能密切相關。此區域的氣血運行若受阻,可能影響脾陽的升發,導致倦怠、水濕停滯等證候。 - 解剖對應的現代理解:
以現代解剖學而言,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緣約平對脾臟的體表投影區。中醫透過觸診此處的壓痛或結節,可輔助診斷脾虛或濕困等病機。
臨床意義
- 診斷應用:
十一焦周圍若出現肌肉僵硬、壓痛或皮膚色澤異常,常提示脾臟功能失調,如《類經》所言:「俞為輸注之所,故可察臟腑之病。」 - 治療作用:
針灸或推拿十一焦區的脾俞穴,能健脾化濕、益氣生血,常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與氣血虛弱證。
文獻溯源
《靈樞》將背部依胸椎劃分為「焦」,作為背俞穴的定位系統。十一焦的記載不僅確立了脾俞的位置,亦反映中醫「以焦代椎」的傳統體表標記法,此分類法沿用至今,成為針灸取穴的重要依據。
補充說明
十一焦的氣血狀態與脾臟互為表裏,其病理表現(如寒熱虛實)可透過背俞穴的反應點顯現,進一步印證中醫「內病外察」的診治理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