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一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十一科詳述
中國古代醫學分科體系隨歷代醫政制度演變而調整。明代太醫院原設「十三科」,至隆慶五年(1571年)簡化為「十一科」,清代初期沿襲此制,僅將「外科」更名為「瘡瘍科」。此分科系統反映了中醫臨床專業化的發展,以下為十一科之詳細內容:
1. 大方脈
專治成人內科疾病,涵蓋臟腑氣血失調、虛勞、風濕等證。以《傷寒雜病論》為理論基礎,重視脈診與辨證論治,運用湯藥、丸散等內服療法。
2. 小方脈
即小兒科,針對嬰童疾病,如驚風、疳積、痘疹等。強調「小兒臟腑嬌嫩」,用藥輕靈,並注重推拿、灸法等外治技術。
3. 婦人科
主治女性經、帶、胎、產諸疾,如月經不調、不孕、產後調理等。經典著作如《婦人大全良方》,重視衝任二脈與氣血調和。
4. 外科(瘡瘍科)
處理癰疽、瘡瘍、皮膚病及外傷感染。以外敷藥、刀針排膿為主,兼內服清熱解毒方劑,如《外科正宗》載有詳盡治法。
5. 針灸科
以經絡學說為核心,運用針刺與艾灸調理氣血,治療痹症、癱瘓、內科雜病等。《針灸大成》集其理論與技法大成。
6. 眼科
專治目赤、翳障、青盲等眼疾。結合五輪八廓理論,內服藥多從肝腎論治,外治則用點眼藥、針刺等法。
7. 口齒科
主治牙齦腫痛、齲齒、口瘡等口腔疾病。內服清胃火藥方,外用以散劑漱口或敷貼,如《口齒類要》載有相關驗方。
8. 咽喉科
針對喉痹、喉癰、失音等症,重視「咽喉為氣血之門戶」,常用清熱利咽方如桔梗湯,並配合針刺放血等急症處理。
9. 傷寒科
源於張仲景《傷寒論》,專治外感熱病,辨析六經傳變,運用麻黃湯、桂枝湯等經方,為溫病學派發展之基礎。
10. 正骨科
處理骨折、脫臼及跌打損傷,結合手法復位、夾板固定,並內服活血化瘀藥如七厘散,強調「動靜結合」以促進癒合。
11. 痘疹科
專攻天花(痘)、麻疹(疹)等疫病,明清時期因痘疹流行而獨立成科。種人痘術為當時重要預防手段,內治則分順逆辨證施藥。
沿革與演變
清代嘉慶後,醫科逐漸併減為九科、七科,乃至五科,反映醫政調整與醫學知識整合。然十一科之分類,仍為中醫專科化歷程之重要里程碑,其理論與技法至今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