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一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一脈
十一脈為中醫經絡學說中,手足十一條經脈的總稱,其內容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早於《黃帝內經》的系統化記載。此十一脈包括:
- 足部六脈: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足少陰、足太陰、足厥陰。
- 手部五脈:手太陰、手少陰、手太陽、手少陽、手陽明。
相較於後世《靈樞·經脈》所載的十二正經體系,十一脈缺少「手厥陰心包經」。此差異反映早期經絡理論的演變過程。
理論淵源與文獻依據
- 馬王堆帛書的記載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與《陰陽十一脈灸經》,為現存最早的經脈專著,僅列十一脈,未提及手厥陰經。其內容以脈的循行與病症為主,針灸治療方法較簡略,顯示經絡學說的早期形態。 - 《靈樞》的相關篇章
- 《靈樞·本輸》與《陰陽系日月》中,亦未明確列出手厥陰經,與帛書體系相近。
- 《靈樞·本輸》所述「手少陰經」的五輸穴(如神門、少衝等),實與後世手厥陰經(心包經)穴位重合,例如「大陵」原屬心包原穴,卻歸於手少陰。此現象反映手少陰與手厥陰在早期可能被視為同一脈的分支。
-
《難經》的解釋
《難經·二十五難》提出:「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並解釋:「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意指五臟六腑本對應十一脈,而「手厥陰心包經」是從手少陰脈分出,故合為十二經。唐代楊玄操進一步註解:「心有兩脈」,即心臟本身有手少陰經,另加心包代心受邪的手厥陰經,構成十二經的完整系統。
學術意義
十一脈體系體現了經絡理論的發展脈絡:
- 從簡到繁:由十一脈擴充至十二正經,反映臨床觀察與理論整合的深化。
- 心包經的獨立:手厥陰經的增補,可能源於對「心不受邪」觀念的實踐需求,心包作為代心行令的臟器,其經脈逐漸被單獨劃分。
- 穴位歸經的調整:早期手少陰經的部分穴位(如大陵),後世歸入心包經,顯示經脈與腧穴關係的動態調整。
與十二經的對照
後世十二正經在十一脈基礎上,增補「手厥陰心包經」,並完善了陰陽表裡配屬關係(如手少陰與手太陽相表裡,手厥陰與手少陽相表裡)。此演變使經絡系統更貼合臟腑生理與病理聯繫,成為針灸與辨證論治的核心框架。
參見:帛書經脈、十二正經、手厥陰心包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