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月胎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月胎形:中醫胎孕發育理論詳解

中醫學對胎兒發育的觀察,以「十月胎形」為核心框架,將妊娠過程分為十個農曆月份,並系統性記載各階段特徵。此理論源自南北朝徐之才《逐月養胎方》,後世醫家如巢元方、《外台秘要》等皆有補充,形成一套結合形神變化的胎孕觀。


逐月胎形發育要義

  1. 首月為「胚」或「腜」
    徐之才稱「始胚」,《諸病源候論》謂「始形」,《女科要旨》則稱「腜」。此期胎形初凝,如露珠般微小,陰陽二氣始聚,屬「太極生兩儀」之態。
  2. 二月為「膏」或「胚」
    胎形漸稠密如脂膏(《逐月養胎方》),或如桃花色澤(《胎產金針》)。此時三焦經氣注養,中醫認為「膏」狀象徵精血凝聚,為臟腑生成之基。
  3. 三月為「胞」「胎」或分性別
    徐之才稱「始胞」,巢元方謂「始胎」,《胎產金針》更提出「三月分男女」。此階段胎兒形質初具,衝任二脈氣血旺盛,推動形體分化。
  4. 四月至六月:形體完備

    • 四月:筋骨皮肉成形,對應肝木生發之氣。
    • 五月:胎動顯現,心火之氣主導,神識初萌。
    • 六月:筋骨堅固,足少陽膽經養胎,主決斷之力。
  5. 七月至九月:功能成熟

    • 七月:毛髮生,肺金氣盛,主皮毛腠理。
    • 八月:臟腑機能完備,脾胃土氣主運化。
    • 九月:谷氣入胃,六腑通利,為分娩準備。
  6. 十月「諸神備」
    胎兒五臟精氣充盈,神志俱全。徐之才強調「日滿即產」,反映中醫「天人相應」思想,認為胎熟自然分娩,無須強催。


理論溯源與各家闡釋

  •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以「形→膏→胎」三階段論述早期發育,強調「精氣相搏」為成胎之始。
  • 《外台秘要》:繼承徐之才學說,並補充「三月始胎」時,手少陽三焦經主司胎養。
  • 清代《胎產金針》:結合象形比喻,如「露珠」「桃花」,凸顯胎形由虛轉實的漸進性。

中醫理論核心

十月胎形說不僅描述形體變化,更貫穿「五行-經絡-臟象」理論:

  • 五行相生:每月對應一臟(如四月肝木、五月心火),反映胎養與自然節律同步。
  • 經絡注養:十二經脈按月輪流養胎(見《千金要方》),如七月手太陰肺經養皮毛。
  • 神形合一:徐之才提出「諸神備」,指胎兒精神活動隨形體成熟而完備,體現中醫「形神一體」觀。

此理論至今仍為中醫婦科調理胎孕的重要依據,並與現代胚胎學「器官發生期」等概念有部分呼應,展現古人對生命形成的深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