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指麻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指麻木

證名,又稱手指麻木,出自《丹溪心法》卷四,屬中醫痹證、痿證範疇。此症以十指末端或全指麻木不仁為主要表現,輕者如蟻行感,重者觸覺遲鈍,甚則失去知覺。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十指麻木與氣血失和、經絡阻滯密切相關,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氣血虛弱
    • 過勞、久病或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難以濡養四肢末梢。
    • 《黃帝內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血虧虛,經脈失養,故見麻木。
  2. 風寒濕邪侵襲
    • 外感風寒濕邪,痹阻手部經絡,尤以手三陰、手三陽經為要,氣血運行不暢,發為麻木。
    • 常見於痹證初期,伴關節冷痛或沉重感。
  3. 痰瘀阻絡
    • 痰濕內生或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不得宣通。
    • 朱丹溪提出「痰濕流注四肢」可致麻木,此類患者多見體胖、舌苔厚膩。
  4. 肝風內動
    • 肝腎陰虛,肝陽化風,風痰上擾,流竄經絡,導致肢末麻木。
    • 常見於中風先兆,兼見頭暈目眩、肢體顫動。

辨證分型

  1. 氣血兩虛型
    • 麻木時輕時重,勞累後加重,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
  2. 寒濕痹阻型
    • 麻木伴冷痛,遇寒加劇,得溫稍減,舌苔白滑,脈沉緊。
  3. 痰瘀交阻型
    • 麻木日久,固定不移,或見局部腫脹,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4. 肝風內動型
    • 麻木驟發,伴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中醫治法

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為原則,根據證型選方:

  • 氣血虛弱: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雞血藤。
  • 寒濕痹阻:方用當歸四逆湯(《傷寒論》)合羌活勝濕湯
  • 痰瘀阻絡:方用二陳湯桃紅四物湯,或指迷茯苓丸
  • 肝風內動:方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

經絡與針灸取穴

十指麻木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等相關,針灸常取:

  • 八邪穴(經外奇穴,專治手指麻木)。
  • 合谷、外關(通調手部氣血)。
  • 足三里、三陰交(補益氣血,治本培元)。

此症雖以局部表現為主,然中醫強調整體辨治,需結合全身症狀探求病根,方能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