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指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指頭

別名與出處
十指頭為經外穴之別名,即十宣穴,首見於《千金要方》。孫思邈於書中記載:「脾風佔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十指頭。」此處所述之「十指頭」,實指十指尖端之特定穴位,後世多歸類於經外奇穴範疇。

定位與解剖
十指頭位於十指指尖,距指甲游離緣0.1寸處,共十穴。每穴所在位置為手指末梢神經與血管分布密集之處,與手三陰、手三陽經脈氣血相通。中醫理論認為,此處為陰陽經氣交接之要衝,針刺或灸之可調和氣血、開竅醒神。

功能與主治
十指頭(十宣穴)為急救要穴之一,其性偏瀉,主清熱開竅、通絡醒神,臨床多用於以下證候:

  1. 熱病神昏:如中暑、高熱驚厥,刺血可泄熱醒腦。
  2. 咽喉腫痛:與少商、商陽配伍,可清瀉肺胃實火。
  3. 中風閉證:突然昏仆、牙關緊閉,針刺十宣能通竅蘇厥。
  4. 肢端麻木:氣血瘀滯所致之手指不仁,點刺放血可活血通絡。

操作與技法
傳統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為主,亦可用毫針淺刺0.1~0.2寸,或施以艾炷灸1~3壯。明代《針灸大成》強調:「十宣穴,治乳蛾,用三棱針出血大效。」操作時需速刺疾出,以血色由暗轉鮮為度。

理論依據
十指頭之效驗,根植於中醫「井穴」理論。十二井穴皆位於四肢末端,為經氣所出之處,而十宣雖非正經井穴,然其位置與功能皆類井穴,具瀉實、開閉之效。另依《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之說,刺激十指頭能調動經氣,尤擅通調手六經氣血,故對急性病症療效顯著。

古籍佐證
除《千金要方》外,《針灸集成》亦載:「十宣,治一切暴死惡候。」《針灸聚英》則述其能「治癲癇、驚風」,可見歷代醫家對其急救價值之重視。

現代應用延伸
現代中醫臨床中,十指頭除用於急症外,亦擴展至周圍神經病變(如糖尿病末梢神經炎)之輔助治療,透過刺激末梢改善微循環。然其機理仍不離中醫「通則不痛」及「氣至病所」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