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疰詳述
「十疰」為中醫古籍中對十類「疰病」的統稱,屬「注病」範疇(「注」通「疰」),指具有傳染性、遷延不愈,或症狀反覆發作的病證。其概念源於古代對慢性、潛伏性疾病的觀察,認為此類疾病可「注易旁人」,或「邪氣停注」於體內。歷代醫家對「十疰」的分類略有差異,以下依《千金要方》與《奇效良方》所載分述之。
一、《千金要方》十疰分類
- 氣疰
因情志鬱結或外邪侵襲,導致氣機阻滯,症狀多見胸脅脹滿、呼吸不暢,或遊走性疼痛。 - 勞疰
與虛勞相關,因過度勞累、正氣耗傷所致,表現為消瘦乏力、潮熱盜汗,類似癆瘵(肺結核)之證。 - 鬼疰
古人認為乃「邪祟」所致,實際多屬精神異常或感染性疾病,如突然昏厥、譫妄,或無名寒熱。 - 冷疰
寒邪內侵,陽氣不振,症見畏寒肢冷、腹痛泄瀉,遇寒加重。 - 生人疰
指與外人接觸後發病,可能為古代對傳染病的描述,如疫癘之氣相染。 - 死人疰
因接觸亡者穢氣或遺物致病,類似現代所謂的屍體感染或心理恐懼引發的身心症狀。 - 屍疰
與「死人疰」相關,但更強調屍毒或腐敗之氣內侵,症狀包括皮膚潰爛、內臟衰竭等。 - 食疰
因飲食不潔或停滯,傷及脾胃,症見嘔吐、腹脹,或慢性腹瀉。 - 水疰
水濕之邪停注體內,導致水腫、小便不利,或關節沉重疼痛。 - 土疰
與地域水土不服相關,如移居異地後出現濕疹、痢疾等。
二、《奇效良方》十疰分類
此書分類稍異,新增「風疰」「涼疰」等,反映不同病因:
- 風疰:風邪侵襲,症狀遊走不定,如風疹、關節痛。
- 寒疰:與「冷疰」類似,但更強調外感寒邪。
- 氣疰:同前。
- 生人疰:同前。
- 涼疰:夏季貪涼飲冷,寒濕內生,症見腹瀉、頭身困重。
- 酒疰:長期飲酒傷肝脾,引發黃疸、嘔逆。
- 食疰:同前。
- 水疰:同前。
- 屍疰:同前。
- 土疰:同前。
中醫病機與治療原則
疰病的核心病機為「邪氣伏留」,與正氣虛弱相關。治療上,需辨明病因屬氣、血、痰、濕等何者為主,再施以相應治法:
- 扶正祛邪:如黃芪、人參補氣,配合解毒化瘀藥。
- 逐穢通絡:常用雄黃、朱砂(外用或微量內服)辟穢,或桃仁、紅花活血。
- 調理三焦:針對水疰、食疰,可用茯苓、蒼朮健脾利濕。
古籍中對「十疰」的記載,體現了中醫對慢性、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認識,雖部分病名帶有時代色彩,但其辨證思路仍具參考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