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十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十椎
人體部位名,指第十胸椎,出自《素問·氣穴論》:「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此處提及的「十椎」為中醫古籍中描述背部疼痛治療的重要參考部位。
關於「十椎」的具體定位,歷代醫家見解不一。唐代王冰在註解《素問》時提出質疑,認為「當脊十椎下並無穴目,恐是七椎也」,後世醫家多從其說,將此處理解為第七胸椎下的至陽穴。至陽穴屬督脈,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主治胸背痛、心悸、氣喘等症,與《素問》所述「背與心相控而痛」的臨床表現相符。
從經絡理論分析,督脈行於脊柱正中,為「陽脈之海」,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第七胸椎附近分佈的穴位除至陽外,尚有膈俞(膀胱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血會,主治血證及膈肌相關病症。若結合「上紀」(可能指中脘穴)與天突穴,此三處配伍可調理上焦氣機,緩解心背牽引疼痛,反映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思路。
此外,第十胸椎(T10)對應的體表投影區與中焦臟腑相應,現代中醫臨床亦關注其與脾胃功能的關聯。然古籍所述「十椎」是否確指解剖位置,抑或涵蓋經絡感傳效應,仍存探討空間。此爭議亦體現中醫理論中「部位」與「穴性」的辨證關係,需結合具體症狀與經絡辨證靈活應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