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丁
石丁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疔瘡」之一類,首載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列為孫思邈所述「十三丁」證候之一。其特徵為患處皮肉緊密黏連,觸之堅硬如石,推按不動,色呈烏黑,形如豆粒,外觀固著不移。針刺時難以穿透,痛感輕微而癢感隱現,屬疔毒內蘊、氣血凝滯之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石丁成因多與熱毒壅滯、經絡阻塞相關。外感風熱邪毒,或內因七情鬱結、飲食不節,致火毒內生,蘊結肌膚。氣血受阻則皮肉堅硬,毒聚不散則色現烏黑,屬「陰疽」範疇,病位多在肌肉深層,與肝、脾經絡失調密切相關。
辨證要點
- 形質堅硬:患處固著如石,與周圍組織黏連,此為氣滯血瘀之象。
- 色澤烏黑:毒邪深伏,鬱而化火,瘀熱凝結所致。
- 痛癢輕微:初起毒邪未熾,然潛伏難消,需防其內攻。
治法參考
歷代醫家多從「清熱解毒、活血散結」論治,內服方選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以黃芩、黃連瀉火,金銀花、蒲公英解毒,佐當歸、赤芍活血通絡。外治可敷貼如意金黃散或沖和膏,助軟堅散結。若膿成未潰,可配合針刺引流,惟需避開經絡要害。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提及,疔瘡若見「石丁」之狀,當辨其是否兼夾濕邪或虛證,久病者需顧護脾胃,防其毒邪內陷。此證雖屬外瘍,然調理氣血為治本之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