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瘕

石瘕為中醫病名,指女子因寒氣與瘀血留滯胞宮所形成的瘕塊。此病首載於《靈樞·水脹》,其文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病因病機

石瘕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1. 寒邪侵襲:經期或產後,胞宮空虛,若感受風冷寒邪,寒性凝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
  2. 情志內傷:憂思鬱怒,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血行受阻,日久成瘀。
  3. 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和,氣血運行紊亂,瘀血積聚胞宮,逐漸形成瘕塊。

寒氣客於子門(子宮頸或胞宮門戶),使子門閉塞,氣血不通,瘀血不得排出,積聚成塊,日漸增大,狀如懷孕,並導致月經不調。

臨床表現

石瘕的主要症狀包括:

  • 少腹(小腹)有硬塊,逐漸增大,按之堅硬如石。
  • 月經異常,經期延後或閉經。
  • 可能伴有腹痛、脹滿感,甚則影響生育。

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石瘕,以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化瘀消瘕為原則,常用方劑如下:

  1. 琥珀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組成:琥珀、當歸、莪朮、烏藥、延胡索等。
    •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石瘕。
  2. 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加減:

    •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藥。
    • 功效:活血化瘀,緩消癥塊,適用於寒凝血瘀證。
    • 可隨證加減,如寒重者加吳茱萸、艾葉;氣滯者加香附、青皮。

若瘕塊較大,藥物治療效果不顯,可考慮結合外科療法(古代稱為「導而下之」,現代可參考手術治療)。

相關概念

  • :泛指腹內結塊,時聚時散,痛無定處,多屬氣滯所致。
  • 血瘕:瘀血積聚形成的瘕塊,與石瘕相似,但病機偏重血瘀,可能伴隨刺痛、固定不移等特徵。

石瘕的辨證需結合整體氣血狀態,並根據寒、瘀、滯的偏重調整治法,以達標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