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疽

石疽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發於肌膚、堅硬如石之疽證。其病因多由寒邪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致血行澀滯,結聚成疽。若寒毒偏盛,則氣血凝結不散,皮肉堅厚,狀如痤癤而質硬如石,故名「石疽」。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載,此證因「寒氣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血澀結而成疽」。寒性收引,易致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若兼陽氣不足,無力溫通,則痰瘀互結,形成局部腫硬。其病位多與肝、脾、腎三臟相關,蓋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主溫煦,三者失調則氣血痰濕鬱滯,發為石疽。

臨床表現
石疽好發於頸項、腰胯或腿股之間,初起腫塊如桃李,皮色不變,觸之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病勢緩慢,逐漸增大,難消難潰;若日久潰破,則瘡口凹陷,膿水清稀,難以收斂。其症狀與瘤腫相似,須詳加辨證。

證型分類

  1. 寒凝氣滯型:腫塊堅硬,皮色如常,局部冷痛,舌淡苔白,脈沉遲。
  2. 痰瘀互結型:腫塊日久不消,色暗質硬,伴胸悶痰多,舌紫或有瘀斑,脈弦澀。
  3. 氣血兩虛型:潰後膿水淋漓,瘡面晦暗,神疲乏力,舌淡脈細。

治療原則
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為主。初期宜內服陽和湯、小金丹等溫通之劑;若痰瘀明顯,可合用二陳湯、桃紅四物湯加減。外治可敷貼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以促其消散。若膿成難潰,或潰後不斂,則需根據氣血盛衰,輔以托裡透膿或補益之品。

石疽屬頑固之疾,須辨明寒熱虛實,標本兼治。歷代醫家強調「以消為貴」,早期干預尤為關鍵,若遷延失治,恐成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