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石疽是一種病名,指的是由於寒邪侵襲、經絡阻滯、氣血凝結而形成的病症。石疽常見於頸項、腰胯或腿股間等部位,症狀為局部腫塊,堅硬如石,逐漸增大,難以消退和潰爛,潰爛後難以癒合。

石疽的治療主要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要方針。常用的中藥治療包括當歸、赤芍、桃仁、紅花、丹參、川芎、牛膝、威靈仙、穿山甲、三七等。

石疽的預後一般良好,但若治療不當,或病情嚴重,可能會導致局部組織壞死,甚至危及生命。

鑑別診斷方面,石疽需要與瘰癧、淋巴結炎、以及皮膚癌等疾病進行鑑別。瘰癧多發於頸部,皮色紫暗,質地柔軟,可移動,不易潰破。淋巴結炎多發於頸部、腋下或腹股溝等部位,皮膚紅腫熱痛,伴有全身不適等症狀。皮膚癌多發於暴露部位,皮膚表面可見腫塊,伴有潰瘍、出血等症狀。

石疽的預防包括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皮膚外傷。

如果出現石疽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