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赤眼後生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赤眼後生翳
病證名,屬中醫眼科範疇,指白睛(結膜)突發赤腫,甚者連及目胞(眼瞼)亦現紅腫,繼而黑睛(角膜)生翳,導致視物模糊之證候。輕者僅覺眼部不適,重則伴隨疼痛,影響視力。此證首載於元代《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又名「暴赤眼後急生翳外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熱邪毒,或內因臟腑積熱(尤以肝、肺二經為主),內外合邪,上攻於目所致。
- 風熱外襲:風性輕揚,熱性炎上,風熱相搏,侵襲目絡,致白睛氣血壅滯,發為赤腫。
- 肝肺火熾:肝開竅於目,肺主氣機宣降。若肝鬱化火,或肺熱壅盛,火性上炎,灼傷目絡,則黑睛受損而生翳障。
辨證分型與治法
-
風熱客目證
- 主症:眼瞼紅腫,白睛赤脈滿布,畏光流淚,或伴頭痛發熱。
-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退翳。
- 方藥: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可佐菊花、夏枯草以清肝明目。
-
肝肺火盛證
- 主症:目赤腫痛劇烈,黑睛翳障明顯,口苦咽乾,便秘溲赤。
- 治法:清瀉肝肺,解毒退翳。
- 方藥:蘆根飲(蘆根、黃芩、桑白皮)合石決明散(石決明、草決明、青葙子)加減,熱甚者可加梔子、龍膽草瀉火。
外治與針灸
- 外治法:可選用黃連煎湯外洗,或蒲公英搗敷以清熱解毒。
- 針灸:取穴攢竹、太陽、合谷、太衝等,以瀉法疏風泄熱。
古籍考據
《世醫得效方》強調「暴赤」與「翳障」的關聯性,指出其病勢急驟,需分標本緩急治之。後世《審視瑤函》進一步闡述:「赤絲虯脈,久則侵及風輪(黑睛)」,說明若未及時調治,白睛之熱可深入角膜,加重病情。
此證與西醫「急性結膜炎併發角膜炎」有相似之處,但中醫更重視整體辨證,結合臟腑功能失調與外邪傳變,進行個體化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