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癧
病名:石癧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屬瘰癧之特殊類型,特指頸項部淋巴結腫大,堅硬如石者。此病名首見於清代《外科大成》卷二,記載其形狀「若荔枝而堅硬如石」,按之微痛,病程纏綿,多因痰瘀凝結或氣滯血瘀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石癧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
- 痰凝氣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津液輸布失常,聚而為痰,痰濁凝滯於經絡,結於頸項。
- 血瘀阻絡:久病入絡,或外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停,與痰濁互結,形成堅硬腫塊。
- 正氣虛弱:素體氣虛或陰虛,臟腑功能失調,痰瘀乘虛凝聚,發為石癧。
臨床表現:
- 頸側或項部結塊,初起如豆,漸增大至荔枝大小,質地堅硬,推之不移。
- 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按壓有輕微疼痛,皮色不變或暗紅。
- 病程緩慢,可長期不潰,或潰後膿水稀薄,久不收口。
鑑別診斷:
需與其他瘰癧類型區分,如:
- 瘰癧(普通型):結塊較軟,易潰易斂。
- 失榮(惡性腫瘤):腫塊生長迅速,形狀不規則,疼痛明顯,伴全身消瘦。
治療原則:
以「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為主,根據體質與病程階段辨證施治:
- 內治:
- 痰瘀互結:方用「海藻玉壺湯」加減,以化痰軟堅、活血散結。
- 肝鬱氣滯:選用「逍遙散」合「消瘰丸」,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 氣血兩虛:以「香貝養榮湯」補益氣血,托毒外出。
- 外治:
- 初起可敷貼「陽和解凝膏」或「沖和膏」,以溫通散結。
- 膿成未潰者,切開排膿,外用「九一丹」提膿祛腐。
預後與轉歸:
石癧病程較長,若早期調治得當,痰化瘀散,可逐漸消退;若遷延失治,可能化膿潰破,形成瘻管,纏綿難癒。
(註:本文所述治法與方藥,需基於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具體應用須由專業中醫師指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