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榴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榴疽

石榴疽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發於肘尖部位、形如石榴之疽證,首載於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卷四。其病因病機主要為少陽相火與濕熱邪氣相互搏結,鬱阻於肌膚腠理,氣血凝滯而成。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患者素體濕熱內蘊,復感外邪,或情志不暢導致少陽相火妄動,與濕熱相搏,鬱結於肘部經絡。肘尖為手少陽三焦經所過之處,濕熱火毒凝聚於此,致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熱盛肉腐,發為疽腫。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可見黃粟樣小皰,根盤漸次擴大,色紅而堅硬,觸之疼痛。隨病情發展,腫勢加劇,形如覆碗,表皮破裂後翻出,狀若重疊之石榴子,疼痛劇烈難忍,並伴隨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辨證論治

內治法

  1. 初期:宜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可內服蟾酥丸以攻毒止痛。
  2. 中期:若熱毒熾盛,腫痛加劇,可服菊花清燥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若見煩躁不安、熱毒內擾,宜急投護心散以防毒邪內陷。

外治法

  1. 初起未潰:可用艾灸患處九壯,再以蟾酥膏外貼,覆蓋萬應膏以拔毒消腫;若紅腫明顯,可外敷衝和膏以清熱活血。
  2. 潰後:以菊花蕊煎湯清洗瘡面,繼用菊花燒灰存性,加入少量輕粉調敷,以祛腐生肌。

相關病證鑑別

石榴疽屬中醫「有頭疽」範疇,與一般癰疽相比,其特徵為腫形如石榴,潰後翻花,疼痛劇烈。臨床需與「癰」、「疔瘡」等相鑑別,詳見各相關條目。

此證若及時治療,預後尚可;若遷延失治,恐致毒邪內陷,變生他證。歷代醫家強調早期清熱解毒、中期托毒透膿、後期生肌收口之分期論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