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榴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榴痔
石榴痔為中醫外科病名,指會陰部因化膿感染後形成之痔瘻,其外觀狀如石榴子,故得此名。此症記載於《外科大成》卷二:「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膿。」明確描述其發病部位、形態特徵及臨床表現。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石榴痔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會陰部屬肝腎二經所過,若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或久坐濕熱之地,致使濕熱蘊結,下注肛門;或因情志失調,氣機不暢,氣滯血瘀,久而化熱成毒,腐肉成膿,形成痔瘻。此外,外傷感染或他處癰疽毒邪流注,亦可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石榴痔初起局部腫硬,漸而化膿破潰,形成瘻管,瘡口凹陷,時有膿血滲出,伴隨疼痛,尤其排便時加劇。若遷延不癒,可反覆發作,導致氣血虧虛,症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等虛象。
治療方法
-
內治法
- 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利濕、解毒排膿,方用槐角苦參丸(《外科大成》),以槐角、苦參為主藥,佐以黃柏、澤瀉等。
- 氣血瘀滯型:宜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可選桃紅四物湯加減,配合乳香、沒藥以增強化瘀之效。
- 氣血兩虛型:若久病體虛,需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方用托裡消毒散加減。
-
外治法
- 熏洗法: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藥煎湯熏洗,常用藥物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黃柏、苦參等。
- 手術療法:若瘻管深陷、膿腐難消,可配合傳統掛線或切開引流,以祛除腐敗組織,促進瘡口癒合。
古籍參考
除《外科大成》外,《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及類似病症,強調「痔瘻成形,當辨虛實」,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不可一味攻伐。石榴痔雖屬局部病變,然其成因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故臨床需審證求因,標本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