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瘤

石瘤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瘤體堅硬如石者,屬「瘤」症之一。歷代醫家對其分類略有差異,或依發病部位,或按病機特性而定。

古籍論述

  1. 《洞天奧旨》之說

    • 清代陳士鐸於《洞天奧旨·卷十一》將「骨瘤」歸為石瘤,謂其「根深固結,堅若巖石」,多因腎虛骨弱,寒濕或瘀血凝滯於骨節而成。症見腫塊緊附骨骼,推之不移,色暗而痛,久則氣血耗傷。
  2. 《中西合纂外科大全》之辨

    • 該書卷三以「筋瘤」為石瘤,認為肝主筋,若情志鬱結、氣滯血瘀,或長期勞損,致筋脈纏結成塊,觸之堅硬如石,常伴青筋盤曲,屬「筋瘤」之重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石瘤形成與下列因素相關:

  •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外傷等致氣機阻滯,血行不暢,瘀久成瘤。
  • 痰濕凝結:脾失健運,濕聚成痰,痰濁流注經絡,與瘀血互結,硬化為石。
  • 正氣虛損:肝腎不足或氣血虧虛,筋骨失養,邪毒乘虛內襲,膠着成瘤。

辨證分型

  1. 骨瘤型石瘤

    • 屬陰證,多見於中老年。症見局部隆起,皮色不變或紫暗,痛如錐刺,夜間加重,舌質紫、脈沉澀。治宜溫腎散寒、化瘀通絡,方選「陽和湯」合「活絡效靈丹」加減。
  2. 筋瘤型石瘤

    • 屬氣滯血瘀證,好發於下肢。症見筋脈盤突,按之堅硬,色青紫,脹痛難忍,舌有瘀斑、脈弦緊。治宜疏肝理氣、活血軟堅,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

外治與輔助療法

  • 針灸:取阿是穴、血海、三陰交等,以毫針瀉法破瘀散結。
  • 膏藥外敷:陽證用「金黃散」清熱消腫,陰證以「回陽玉龍膏」溫散寒凝。

石瘤之症,古籍多強調其頑固難消,須內外合治,久病者更需調補肝腎氣血,以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