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脈
石脈為中醫脈學專有名詞,特指冬季時脈象呈現沈滑之狀的生理現象。此脈象與腎臟及北方水行相應,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經典論述
《素問·陰陽別論》記載:「鼓陽至而絕曰石。」意指陽氣內潛,脈象沈穩如石。《難經·十五難》進一步闡釋:「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沈濡而滑,故曰石。」此段說明冬季萬物封藏,水氣凝結,人體陽氣內斂,脈象因而沈穩滑利,如同石沈水中。
脈象特徵
石脈具有以下特點:
- 脈位沈:需重按至筋骨之間方能觸及,反映陽氣潛藏。
- 脈勢滑: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主水氣充盈。
- 脈形濡:雖沈而不弱,兼有柔軟之態,為腎氣充盛之兆。
此脈象為冬季平脈,若在其他季節出現,則可能提示腎水過盛或陽氣不足之病機。
生理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脈象隨四時變化而調整。冬季屬陰,與腎相應,自然界陽氣潛藏,陰寒當令。人體順應此節律,陽氣內收以固護根本,故脈象呈現石脈。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其脈沈滑反映精氣內守,為健康之象。
與其他脈象的區別
- 與沈脈的區別:沈脈泛指脈位深沈,可出現於多種病證;石脈專指冬季生理性沈滑脈,無病態表現。
- 與滑脈的區別:滑脈主痰飲、實熱或妊娠,其脈位未必沈;石脈必兼沈滑,且為季節性脈象。
石脈作為四時平脈之一,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核心,亦為診察腎氣盛衰的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