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石念祖>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念祖(字蘭孫),江蘇江都縣人,為近代中醫界重要醫家。其生平事蹟雖史料記載有限,然其學術貢獻尤見於對溫病學派大家王孟英醫案之深入研究。石氏精研《王孟英醫案》,發現原案中辨證思路與用藥精微處尚有闡發空間,遂以「以經解經」之法,結合臨證心得,撰成《王孟英醫案繹注》三卷,並附錄一卷,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
此書特色在於以「繹注」形式,運用中醫傳統訓詁學方法,逐案剖析王氏診治要訣。石氏特別著重以下學術面向:
- 衛氣營血辨證深化:於溫病傳變規律中,補充王孟英對「營分證」與「血分證」的鑑別要點,強調舌診中「絳舌」與「紫舌」的臨床意義差異。
- 伏氣理論發揮:針對王案中「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案例,詳釋伏邪潛藏與發作的脈象特徵,提出「沉而數者多伏熱,弦而滑者常夾痰」的診斷經驗。
- 藥物配伍精析:如王氏善用「黃連配厚朴」治濕熱痞滿,石氏則進一步闡明此藥對在「舌苔黃膩而根部厚」與「全舌黃膩」兩種證型中的劑量調整原則。
書末附錄尤具價值,收錄石氏臨證驗案十二則,其中對「暑濕夾肝陽上亢」證型的治療,創立「清暑滲濕佐以鎮潛」之法,取滑石、通草配伍石決明、珍珠母,體現其融合溫病學說與臟腑辨證的學術特色。
石氏註解工作不僅保存王孟英診治經驗,更反映民國初期中醫界「以注疏求創新」的學術風氣。其著作中對脈象與舌診的細緻辨析,以及對藥物「氣味升降」理論的臨床應用,均為研究晚清至民國溫病學發展的重要文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