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石闕

出處:《千金要方》註。

釋義:經穴別名。即石關。見該條。

定位:在足背外側,第五跖骨後下方,當第五跖骨與跟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足跟痛、足跗腫痛、腳氣。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石闕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位於足背外側,第五跖骨後下方,當第五跖骨與跟骨之間的凹陷處。主治足跟痛、足跗腫痛、腳氣等症。

石闕穴的命名有兩種說法:

  • 一說是因為穴位位於足背外側,第五跖骨後下方,當第五跖骨與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形似石闕,故而得名。
  • 二說是因為石闕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而膽經主疏泄,所以石闕穴有疏泄肝膽之氣的作用,故而得名。

石闕穴具有疏肝利膽、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足跟痛、足跗腫痛、腳氣等症。

針刺方法:石闕穴位於足背外側,第五跖骨後下方,當第五跖骨與跟骨之間的凹陷處。直刺0.5-1寸,可灸。

艾灸方法:石闕穴位於足背外側,第五跖骨後下方,當第五跖骨與跟骨之間的凹陷處。艾條灸5-10分鐘,可隔姜灸。

注意事項:石闕穴為足少陽膽經的穴位,有疏肝利膽、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足跟痛、足跗腫痛、腳氣等症。但石闕穴位於足背外側,第五跖骨後下方,當第五跖骨與跟骨之間的凹陷處,這個位置比較敏感,所以針刺時要注意力度,以免損傷皮膚和肌肉。另外,石闕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如果有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不宜針刺石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