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闕
石闕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千金要方》注,所指即為「石關」。石關穴屬足少陰腎經,為腎經之重要腧穴,其定位與功能於臨床應用中具有特定意義。
定位與解剖
石關穴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建里穴),前正中線旁開0.5寸處。解剖層次上,該穴位於腹直肌鞘前層,深層為腹橫筋膜及腹膜,分布有腹壁上動脈分支及肋間神經前皮支。
經絡歸屬與特性
石關為足少陰腎經之穴,與衝脈相交會。《針灸甲乙經》載其為「衝脈、足少陰之會」,故其作用不僅限於腎經,亦與衝脈氣血調節相關。腎經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二陰,而衝脈為「十二經之海」,主調節全身氣血,故石關穴兼具調理下焦與中焦之效。
主治功能
- 消化系統病症:石關穴善治脾胃虛寒、脘腹脹滿、嘔吐、不欲食等症。其穴性溫,能暖中焦、散寒邪,對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便秘或泄瀉有調理之效。
- 婦科病症:因衝脈與女子胞宮密切相關,石關可調理月經不調、經閉、帶下等症,尤適用於下元虛冷或衝任不固者。
- 泌尿系統病症:腎經循行過小腹,石關亦可用於緩解小便不利、遺尿等腎氣不固之證。
刺灸法
- 針刺: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周邊擴散。
- 灸法:宜用溫和灸或隔薑灸,適用於虛寒證候,每次灸5~15分鐘。
配伍應用
- 配中脘、足三里,可加強溫中散寒之效,治胃寒嘔逆。
- 配關元、三陰交,調衝任、暖胞宮,適用於婦科虛寒諸證。
石關穴之臨床應用,體現了腎經與衝脈的協同作用,其名「石闕」或「石關」,皆隱喻其如關隘般調控下焦氣機之功能,為中醫針灸治療脾胃、婦科疾病之要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