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石壽棠>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壽棠,字芾南,又字堪棠,清代著名醫家,江蘇安東(今漣水縣)人。出身世醫之家,自幼兼習儒學與醫學,學養深厚,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皆有卓越貢獻。其著作以溫病學為核心,融合經典醫理與個人心得,對後世中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學術背景與著作
石壽棠承家學之餘,深研《內經》《傷寒論》等經典,並結合當時溫病學派之思潮,提出獨到見解。其傳世著作主要有:
- 《醫原》三卷:為其代表作,系統闡述中醫基礎理論,強調「陰陽五行」為醫道之本,並探討臟腑氣化、病因病機等,內容兼顧理論與臨床應用。
- 《溫病合編》:彙整溫病學派諸家學說,如吳鞠通《溫病條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等,加以評註與補充,尤其重視「濕熱病證」的辨治,對濕溫、暑溫等證有細緻分析。
- 《溫熱學講義》(台灣有印本):專論溫熱病機與治法,側重「衛氣營血」辨證體系,並融入個人臨證經驗。
學術特色
石壽棠之理論以「濕熱證治」見長,認為江南地勢低窪,濕氣氤氳,故濕熱為病尤多。其主張:
- 濕熱分消:治濕熱病需分消上下,如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等宣暢三焦,佐以黃芩、滑石清利濕熱。
- 氣化為本:強調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平衡,濕濁內阻時,當調理肺、脾、腎三臟氣化功能。
- 辨證重舌:承襲葉天士之學,重視舌診,認為舌苔厚膩、色黃白可判濕熱之輕重與病位淺深。
臨床影響
石壽棠之學說,不僅深化溫病學理論,更為後世治療濕熱類疾病(如暑濕、伏暑、濕溫)提供具體方藥思路。其著作《醫原》被視為中醫理論重要參考,而《溫病合編》則成為研習溫病學之實用典籍。
石壽棠融會古今,立足臨床,其學術成果至今仍為中醫界所重,尤其對濕熱病機的闡發,堪稱清代溫病學派之重要代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