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藥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藥中毒
石藥中毒,又稱金石中毒,為中醫病名,指因過量或長期服用礦物類藥物(如五石散、鐘乳石散等)所引發的中毒症狀。此症多見於漢、魏至唐初時期,當時士大夫階層盛行服食礦物藥以求長生不老,然因藥性燥烈,往往導致毒性積蓄,引發嚴重不良反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礦物類藥物(如鐘乳石、硫黃、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等)性多溫熱燥烈,久服易傷陰耗氣,使體內陰陽失衡,火毒內蘊。五石散等方劑雖有短暫提振陽氣之效,但過量攝入則易導致熱毒熾盛,灼傷臟腑經絡,甚則引發癰疽瘡毒。
臨床表現
石藥中毒的主要症狀包括:
- 熱毒熾盛:壯熱不退、煩躁不安,甚則狂躁譫語。
- 津液耗傷:口乾舌燥、渴欲飲冷,皮膚乾燥皸裂。
- 瘡瘍發背:熱毒外發,可致皮膚生瘡、癰腫潰爛,尤以背部癰疽(發背)為典型。
- 臟腑損傷:長期服用可損傷脾胃,導致嘔惡、腹脹;熱毒擾心則心悸不寧;傷及肝腎則腰膝酸軟、頭暈目眩。
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對石藥中毒的治療多從清熱解毒、涼血滋陰入手,並根據具體證候辨證施治:
- 熱毒熾盛:可選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等方清熱涼血。
- 陰虛燥熱:宜用知柏地黃丸、玉女煎等滋陰降火。
- 瘡毒外發:可配合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解毒消癰。
- 津傷液耗:以生脈散、增液湯益氣生津。
歷史背景
五石散等礦物藥的服食風氣始於魏晉,尤以何晏等人推崇,然因藥性峻烈,後世醫家如孫思邈於《千金要方》中嚴斥其害,並載錄解毒之法。至唐宋以後,此風漸衰,醫家轉而提倡草木藥調養,以避免金石之毒。
石藥中毒的記載反映了古代養生術中的偏頗,亦凸顯中醫對藥物毒性的認識與應對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