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赤炎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赤炎瘡

赤炎瘡,為中醫外科病名,屬急性熱性皮膚瘡瘍之一,首載於明代《外科啟玄》卷六,又名「赤炎風」。其特徵為發病急驟,皮膚灼熱如烈火燎灼,伴隨明顯紅斑、疼痛,甚則潰爛成瘡。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內外合邪而發:

  1. 心火熾盛,血分鬱熱:情志內傷或過食辛熱,致心火亢盛,燔灼血分,復感風熱外邪,風火相搏,鬱蒸肌膚,發為赤炎。
  2. 肺衛風熱,鬱結不泄:風熱之邪犯肺,肺主皮毛,邪不得宣散,鬱於肌腠,化熱成毒,燔灼脈絡,故見皮膚焮紅灼痛。

臨床表現

  • 初起:患處皮膚突發灼熱,觸之如炙,繼現點狀或片狀紅斑,色赤如丹。
  • 進展期:紅斑迅速蔓延,疼痛劇烈,如火燎刀刺,甚則皮膚腫脹,表面起粟疹或水皰。
  • 重症:若失治,熱毒腐肉,則見皮膚赤爛潰瘍,滲液流膿,伴發熱口渴、舌紅苔黃等全身熱象。

治法方藥

內治

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大法,分證論治:

  • 風熱熾盛:選用《宣明論方》防風通聖散(防風、荊芥、連翹、石膏等),疏表清裡,雙解風熱。
  • 血熱毒壅:宜涼血地黃湯(生地黃、黃連、黃芩、梔子等)加減,佐以紫草、赤芍涼血化瘀。若熱毒熾盛,可加犀角(現用水牛角代)、金銀花以增解毒之力。

外治

  • 二黃散:黃連、黃柏清熱燥濕,赤小豆利濕解毒,寒水石清熱斂瘡,紫草涼血活血。諸藥研細,麻油調敷,可緩解灼痛、抑制熱毒蔓延。
  • 針刺放血:於紅斑周圍或井穴(如少商、商陽)點刺出血,以泄熱毒。

古籍補充

《外科正宗》提及:「赤炎風者,遍身焮赤,痛癢無時,此由血分風熱相搏。」強調本病與血分鬱熱密切相關,治療需注重涼血散風。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載此證,推崇內外合治,外敷藥中可酌加冰片、青黛以清熱止痛。

赤炎瘡屬中醫「火毒瘡瘍」範疇,其辨證重在分清風、熱、毒、血之偏盛,臨床須結合四診,靈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