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癭

定義與概述

石癭,又稱「石癭瘤」,是中醫外科病名,屬癭病之一種。其特徵為頸部腫塊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固定不移。《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首次系統記載此病,後世醫家多有補充。

病因病機

石癭之形成,主要與下列病理因素相關:

  1. 情志失調:長期憂思鬱怒,肝失疏泄,氣機鬱滯,津液輸布失常
  2. 痰濕凝聚:氣鬱日久,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成痰,痰氣互結於頸
  3. 瘀血阻絡:氣滯痰凝,阻礙血行,久則形成瘀血,痰瘀互結
  4. 正氣虛弱:脾腎不足,正氣虧虛,痰瘀毒邪乘虛凝聚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

  • 頸前結塊,質地堅硬如石
  • 腫塊表面凹凸不平,邊界不清
  • 腫塊推之不移,與周圍組織粘連
  • 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度減小或固定

伴隨症狀

  • 情志方面:易怒煩躁,抑鬱寡歡
  • 氣機方面:胸悶脅痛,呼吸不暢
  • 心系症狀: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 代謝方面:多汗怕熱,體重減輕
  • 壓迫症狀(晚期):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呼吸急促

診斷要點

  1. 望診:頸部不對稱腫脹,皮膚顏色或紋理改變
  2. 觸診:腫塊質硬,表面結節狀,活動度差
  3. 問診:發病過程及伴隨症狀
  4. 聞診:或有聲音嘶啞,呼吸音異常
  5. 切脈:常見弦滑、沉澀或細澀脈象

辨證分型

氣鬱痰凝證

  • 腫塊質硬但未至堅如石
  • 胸脅脹滿,善太息
  • 舌淡紅,苔薄白或薄膩
  • 脈弦滑

痰瘀互結證

  • 腫塊堅硬如石,固定不移
  • 面色晦暗,口唇青紫
  •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膩
  • 脈沉澀

正虛毒戀證

  • 腫塊日久,形體消瘦
  • 神疲乏力,氣短懶言
  • 舌淡嫩,苔少或剝脫
  • 脈細弱

治療方法

內治法

基本治則:理氣化痰,軟堅散結,活血化瘀

  1. 氣鬱痰凝證

    • 治法: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 方藥:海藻玉壺湯加減(海藻、昆布、浙貝母、陳皮、青皮、半夏、連翹、當歸、川芎、獨活、甘草)
  2. 痰瘀互結證

    •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軟堅
    •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陳皮、半夏、茯苓、甘草)
  3. 正虛毒戀證

    • 治法:益氣養陰,解毒散結
    • 方藥:生脈散合消瘰丸加減(人參、麥冬、五味子、玄參、貝母、牡蠣)

外治法

  1. 膏藥外敷

    • 陽和解凝膏摻阿魏粉敷貼患處
    • 或用消核膏、千捶膏局部外敷
  2. 針灸療法

    • 取穴:天突、膻中、豐隆、三陰交、內關、太衝
    • 手法:平補平瀉,或根據證型補瀉兼施

古代文獻記載

《外科正宗》指出:「石癭之症,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由憂思鬱怒,痰氣鬱結而成。」《醫宗金鑒》亦云:「石癭堅硬不可移,痰凝血瘀結成疾,海藻玉壺湯可服,外貼阿魏化堅膏。」

現代認識

現代醫學認為石癭相當於甲狀腺惡性腫瘤或部分良性腫瘤發生鈣化者。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調節與局部治療相結合,對於早期病變有較好效果,晚期則需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