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石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石癰

病名,屬癰疽之一類,其特徵為腫塊堅硬如石,根深牢固。此症首見於《肘後備急方》卷五,後由《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二進一步闡述:「石癰者,亦是寒氣客於肌肉,折於血氣,結聚所成。」指出其病因多為寒邪侵襲,阻滯氣血運行,致使局部氣滯血瘀,凝聚成塊。

病理特徵
石癰之腫塊堅硬如石,與周圍組織緊密相連(「核皮相親」),觸之不易移動,且表面皮膚多無明顯變化。初期症狀較輕,僅微痛,局部熱感不明顯(「不甚熱微痛」),偶於熱邪侵襲時疼痛稍緩(「熱時自歇」)。此症以寒邪為主,熱象較少(「寒多熱少」),故腫塊質地堅硬如石,因而得名。

病程演變
若寒邪久留,鬱而化熱,則熱毒蘊結,腐肉成膿。此時局部可逐漸出現紅腫熱痛,最終化膿潰破。然石癰與瘤腫(如癭瘤、岩腫)症狀相似,臨床須仔細辨證,以免誤診。

中醫辨證要點

  1. 寒凝氣滯型:腫塊堅硬,皮色不變,疼痛隱隱,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沉緊。
  2. 鬱久化熱型:腫塊漸紅腫熱痛,按之應指(膿成),伴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相關典籍補充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提及石癰屬「陰疽」範疇,強調其病機與陽氣不足、寒凝經絡相關,治療需溫通散結。而《外科正宗》則載有「石疽」一症,與石癰類似,但更強調其頑固難消之性,多因虛寒深伏所致。

此症之辨治須結合整體體質與局部症狀,方能準確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