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時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時瘡

時瘡為中醫外科病名,屬楊梅瘡之一類,首載於明代《外科活人定本》卷三。其名「時」者,或與發病時令相關,或指其症候發作具時行特性,然歷代醫家未明言其確切命名緣由。

病因病機
時瘡之發,多因濕熱毒邪內蘊,外感穢濁之氣,或由淫毒傳染所致。其毒初客皮毛,漸侵經絡,終致氣血壅滯,化熱成瘡。明代《瘍科選粹》論楊梅瘡云:「此證由淫毒所中,或母胎遺毒,其氣乘虛流注關節。」時瘡既屬其類,當亦循此機轉。

臨床表現
時瘡形似楊梅,發無定處,或見於肌膚,或生於關節。瘡面紅腫焮痛,破潰後流黃濁膿水,周邊皮色紫暗,甚則蔓延成片。若毒邪深伏,可伴骨節疼痛、發熱煩渴等全身見症,與楊梅瘡之「綿花瘡」「砂仁瘡」等證候相類。

治法
歷代醫家治時瘡,首重解毒利濕、活血透邪。外用可選《外科正宗》之「五寶散」或「結毒紫金丹」化腐生肌;內服方如「土茯苓湯」加減,取土茯苓清熱解毒、除濕通絡之效,佐以金銀花、連翹、皁角刺等藥。若毒陷血分,則需配合「黃連解毒湯」涼血瀉火。

古籍考據
除《外科活人定本》外,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亦提及:「楊梅瘡變證多端,或如時瘡,或類綿花。」可見時瘡為楊梅瘡之變證,然其辨證用藥仍本於濕熱毒邪之共性,惟隨證候輕重而異其治法。

附論
時瘡與楊梅瘡其他證型之別,在於其發病或與時氣相應,如春夏濕熱交蒸之際易作,然文獻記載簡略,後世多統歸於楊梅瘡論治。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強調:「瘡毒初起,急宜汗解,久則深入經絡。」此說於時瘡之早期截斷病勢,尤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