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時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時毒

病名:時毒為天行時疫邪毒所引發之外科急證,屬化膿性感染範疇。《外科精義》卷上載:「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病發於鼻、面、耳、項、咽喉等處,症見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伴憎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者咽喉閉塞、神識恍惚。因症狀與傷寒相似,易致誤診,故古籍強調「時毒切忌傳染」。

別稱:又稱疫毒、大頭天行、大頭瘟、蝦蟆瘟、抱頭火丹、尖頭瘟等,多因時行疫氣客於經絡,鬱結肌膚腠理而發。

病因病機
時毒主因感受四時不正之疫癘邪毒,其性熾熱,易襲陽明、少陽經絡。邪毒鬱滯,氣血壅塞,化火成毒,上攻頭面,故見赤腫焮痛;若熱毒深重,可內陷營血,致神昏閉塞。

臨床表現
初起類似外感,見發熱惡寒、頭痛身楚、脈數;繼而頭面咽喉赤腫,漫腫無頭或結塊有根。熱毒熾盛時,腫勢迅速蔓延,甚則咽喉腫閉、湯水難下,或伴煩躁譫語。

辨證論治

  1. 初期(邪在衛氣):
    • 治則:清熱解毒,疏風透邪。
    •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黃芩、黃連、陳皮、玄參、連翹、板藍根等),外敷紫金錠以消腫散結。
  2. 中期(熱毒壅盛,未成膿):
    • 治則:清熱涼血,托毒透膿。
    • 方藥:托里透膿散(人參、白朮、穿山甲、皂角刺等),外用二味拔毒散(雄黃、白礬)敷貼。
  3. 後期(膿成已潰):
    • 治則:切開排膿,參照潰瘍治法,予生肌斂瘡之劑。

相關疾病鑑別
時毒涵蓋化膿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痄腮)、顏面丹毒等。痄腮多發於頤頷,腫脹酸脹,一般不化膿;丹毒則皮膚焮紅如丹,邊界清晰,與時毒之深部結腫有別。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提及「時毒初起類傷寒」,強調需辨明表裡傳變;《瘍醫大全》則載「通氣散取嚏」之法,以宣肺通竅,防邪內傳。此病重在早治,遲則毒勢燎原,易生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