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時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時方
定義與源流
時方,為中醫方劑學名詞,與「經方」相對,泛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之後,歷代醫家所創製的方劑,尤以唐宋時期盛行者為主。清代醫家陳修園於《時方歌括·小引》中明確指出:「經方尚矣,唐宋以後始有通行之時方。」此類方劑在經方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補充了前人未備之治法與方藥,極大豐富了中醫方劑學的內容。
歷史發展
時方的形成與中醫學理論及臨床實踐的演進密切相關。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燾《外臺秘要》收錄大量實用方劑,奠定時方體系基礎。至宋代,官方編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標誌著時方的系統化與普及化。金元四大家各創新說,如李東垣之補土派、朱丹溪之滋陰派,其代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大補陰丸)均屬時方範疇。明清溫病學派崛起,吳鞠通《溫病條辨》所載銀翹散、桑菊飲等,更拓展時方於外感熱病領域的應用。
與經方之區別
- 時代背景:經方以東漢張仲景方為核心,時方則涵蓋後世醫家所創。
- 組方特點:經方結構嚴謹,藥味較少而配伍精當;時方或藥味較多,注重靈活加減,如《和劑局方》之藿香正氣散即結合解表、化濕、和中等多法。
- 理論基礎:經方以六經辨證為主,時方則融入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等後世理論,如王清任《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即基於氣血理論。
臨床價值
時方之發展反映中醫學對疾病認識的深化。例如:
- 補益劑: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完善了氣虛、腎陰虛之治法。
- 和解劑:明代《景岳全書》之柴胡疏肝散,擴展了肝鬱氣滯之調理方藥。
- 清熱劑:清代《溫病條辨》之清營湯、清瘟敗毒飲,針對溫病營血分證創立新方。
時方不僅繼承經方精髓,更因應時代疾病譜變化而創新,成為中醫臨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