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赤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赤瞎

定義與概述

赤瞎為中醫眼科病證名,其名源於古代醫籍,主要描述眼部赤爛日久或白膜遮蔽睛珠之病狀。此病名在歷代醫籍中有不同記載,主要可分為兩類病證表現。

歷史文獻記載

《蘭室秘藏》所述

元代李杲所著《蘭室秘藏》卷上記載:「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此處所指為眼瞼邊緣經年累月出現紅腫潰爛之症,屬外眼病範疇。

《目經大成》所述

清代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上則記載:「白膜蔽睛俗稱赤瞎。」此處描述的是黑睛表面有白色膜狀物生長遮蔽視線之病症,屬內眼病變。

病因病機

目眶赤爛型

  1. 風熱外襲:風熱之邪侵襲目眶,鬱久化火
  2. 濕熱蘊結: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與熱相搏
  3. 血虛風燥:久病耗血,血虛生風化燥
  4. 肝經鬱火: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

白膜蔽睛型

  1. 肝肺熱盛:肝肺積熱上攻於目
  2. 陰虛火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
  3. 痰濕上泛:脾失健運,痰濕濁邪上蒙清竅
  4. 瘀血阻絡:氣滯血瘀,目絡不通

臨床表現

目眶赤爛型

  • 眼瞼邊緣紅腫潰爛
  • 睫毛根部有鱗屑或膿痂
  • 時覺癢痛,遇風加重
  • 病程纏綿,反覆發作

白膜蔽睛型

  • 黑睛表面有白色膜狀物生長
  • 視物模糊如隔紗狀
  • 可伴見赤脈貫布
  • 嚴重者可致視力嚴重受損

鑑別診斷

  1. 與椒瘡鑑別:椒瘡為瞼內面生顆粒如花椒,而赤瞎目眶赤爛型病位在瞼緣
  2. 與雲霧移睛鑑別:雲霧移睛為眼內神膏混濁,赤瞎白膜蔽睛型病位在黑睛表面
  3. 與凝脂翳鑑別:凝脂翳發展迅速,赤瞎白膜型病程較緩

治療原則

內治法

  1. 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熾盛證,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
  2. 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熱合邪證,方用除風清脾飲
  3. 滋陰降火:適用於陰虛火旺證,方用知柏地黃丸
  4. 活血化瘀:適用於瘀血阻絡證,方用血府逐瘀湯

外治法

  1. 熏洗法:用桑葉、菊花、蒲公英等煎湯熏洗
  2. 點眼法:根據證型選用適宜眼藥點眼
  3. 敷貼法:可用清熱解毒藥物外敷患處

現代醫學對應關係

  1. 目眶歲久赤爛型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瞼緣炎,特別是潰瘍性瞼緣炎
  2. 白膜蔽睛型相當於角膜血管翳,常見於沙眼後期併發症

預後轉歸

  1. 目眶赤爛型若及時治療,預後較好,但易復發
  2. 白膜蔽睛型若及早就治,部分可恢復透明,嚴重者恐遺留翳障影響視力